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特别帮扶特殊贫困

  • 发布时间:2015-08-31 05:45:14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入秋的青南草原绿草茵茵、云雾缭绕,白色羊群如珍珠般散落在广阔的牧场上。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同德县,平均海拔3660米,总人口6.44万人,藏族人口占90.3%。长期以来,同德县人均耕地和草场资源少,基础设施滞后,资源严重匮乏,贫困问题突出,贫困人口比重多年居青海之首。

  特殊的贫困问题引起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下半年,12家省直部门成立省州县三级联合调查组,分赴五乡镇、73个行政村,逐村逐户对同德农牧民贫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摸底,编制了《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决定通过三年时间,集中力量解决同德特殊类型贫困问题。《规划》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保护6个方面,2012年11月1日正式启动。

  同德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扶贫攻坚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全县169个党组织全程参与扶贫,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村、部门单位包村、下派干部驻村、城乡党员联户”的扶贫帮扶机制和“一包3年不变、不脱贫不摘钩”的工作责任制。由老党员、老干部直接参与监督检查,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攻坚3年没有任何挤占、挪用、截留扶贫资金的现象。

  同德县根据草场和耕地少、可利用资源缺乏的现实,采取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开展扶贫攻坚:三分之一的牧户搬到县城定居,在原有草场耕地承包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以入股方式从专业合作社取得牲畜和草场股份红利;三分之一的牧民搬迁到农业点和小集镇新建住房与原有牧户集中居住,由合作经济组织将所有劳动力组织起来,在51个育肥养殖小区发展牛羊和生猪育肥、养殖;三分之一的剩余牧民在原有草场放牧,以草场流转的形式向家庭牧场发展,通过畜良种和优化产业结构等办法,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几千亩绿油油的燕麦和油菜地将德什端村隐在一片坐北朝南的阳坡上,沿着硬化路走进村庄,米黄色围墙红瓦顶的民居格外漂亮。村党支部书记多杰当周说,“全村共189户,13户搬迁到县城居住了,122户搬到农业点居住,剩下的54户在原有草场放牧,村里的住房、暖畜棚、道路、水、电、广播电视等,政府都给我们解决了,以前涣散的村组织现在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据同德县扶贫局局长马玉林介绍,德什端一个村各项整合资金投入达到2600多万元,新建游牧民定居和异地搬迁住房189套、暖棚23座,道路硬化4公里……根据该县“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德什端村投资20万元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投资33.75万元建立燕麦种植基地3000亩。

  农牧民进城,产业支撑是关键。在特殊类型扶贫攻坚中,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成为集加工、销售、物流、文化影视、劳动力转移为一体的集约化产业扶贫基地。建设藏服加工、木雕工艺加工、哈达加工、青稞加工等适合当地生态保护的产业生产基地,建成后园区可吸纳1000多人就业。

  走进同德牧民切吉加的藏式家具厂,柏木特有的香味弥漫着整个院子,6个木工在绘图、雕刻、裁料,忙得不亦乐乎。切吉加告诉记者,在拉萨经营藏式家具多年的他带着激情回到家乡创业,以前因厂房受限难以扩大规模,等搬到新建的产业园后,他就可以施展手脚大干一场了。

  同德县副县长苑丹坚措表示,实施特殊类型扶贫项目的近三年,是同德有史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最快、取得成效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年。11387户老百姓住房得到彻底解决,全县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9.54亿元预计增加到2015年的13.66亿元,群众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全县73个行政村拥有产业和集体经济……

  特殊类型扶贫攻坚三年,同德县实现了六个“全省第一县”:全省牧区第一个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和农林灌溉用水问题,第一个实现县、乡、村三级路网和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第一个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建设、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和网络宽带全覆盖,第一个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全面解决危房户和无房户问题,第一个实现全县行政村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第一个提前达到退出贫困县标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