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忠义之志 扬壮烈之气
- 发布时间:2015-08-30 06:38:57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湖北枣阳、宜昌地区,扼控长江交通,是抗战时期沟通大江南北各战区的后勤补给枢纽。1940年四五月间,中国军队约30万人与日军部署的20万兵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中国军队伤亡10万人,歼敌2.5万人,是为枣宜会战。
国难当头舍生取义,生死考验更显爱国之心可贵,是谓“忠”。
1940年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16日下午,张自忠殉国前的几个小时,还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时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据当时负伤后幸存的张自忠警卫员谷瑞雪回忆,他见张自忠最后一面时,张自忠已身负重伤。谷瑞雪忍不住哭出声来,张自忠却说:你这小子,哭什么?战死沙场,是军人的本分。随后,他又脸朝着天,异常平静地喃喃自语道:“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你们快走!”
国难当头,慷慨赴死,舍生取义的又岂止张自忠一人。173师师长钟毅中将率领50余人与1000余日本骑兵苦战3个多小时,身负重伤的钟毅却不愿意做俘虏,他命令将作战资料、信件、日记本及印章等物包裹好,埋在附近芦苇丛中,然后嘱咐七八个卫兵,要他们立即分散突围,千万不要管他的遗体。在卫兵还不明白什么意思的时候,钟毅突然大喊一声:“中华民族奋起呀!抗日必胜,建国必成!”随即,他拔出手枪,对自己的头部就是一枪,光荣殉国,时年40岁。
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里,无数先烈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胜利一往无前,生死关头勇于献身。和平时期,每个人的价值实现同样面临着多种选择,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怀揣着忧患意识前进,迎难而上,奋勇当先,是当代人的历史使命。
直面强敌不为所惧,战火硝烟催生血性斗志迸发,是谓“勇”。
虽然枣宜会战中,很多部队成建制被日军包围,但整个战役被俘官兵不到1000人,且大多是重伤,由此可见,中国军人的血性特质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得很突出。有血性是强军征程中官兵必备的精神特质,新一代革命军人同样要有血性,具备突破“和平积弊”的英雄气概、战胜“致命诱惑”的清醒自觉、支撑“大国崛起”的使命担当上,体现为在血与火、苦与累的淬炼中,激荡起横刀立马的豪气、敢打必胜的底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所向披靡的锐气、宁死不屈的骨气,成为国家之剑的寒锋利刃。
抛颅洒血痴心追随,士不贪生方见铁律束军严明,是谓“治”。
就在张自忠亲自渡河指挥的主意已定时,其属下参谋长李文田、高参张敬、参谋处长吴光辽等多人自告奋勇,要求跟随参战。他们说:“总司令亲自到前方和敌人拼命,我能安安稳稳住在后方无动于衷吗?”张自忠高兴地说:“好,好,咱们一同去。”16日下午两点左右,张自忠已不指望援军的到来,只希望在死以前指挥这仅有的一点兵力多杀几个敌人。张敬则像游龙般矫捷地追随在张自忠左右,一面走,一面高喊:“总司令在此,谁也不许退!”在陷入日军重重包围之际,连长王金彪见总司令不肯撤退,便回身跑过来用脑袋顶住张自忠的胸脯,一边往后顶,一边噙着眼泪说:“总司令,我们不怕死,请您先走一步,我们不打退当面敌人,死在这里也不下火线!”接着,他示意卫兵将总司令拉走,自己又举枪挥刀冲到前方。望着王金彪健壮勇猛的背影,张自忠大吼:“好样的,不愧是我张自忠的部下!”
将死之际,士不贪生。明知前面是一条不归路,张自忠部属官兵仍然痴心追随,这其中既有同张自忠一样尽忠报国的大节大义,也得益于张自忠将军铁律治军的长期养成使然。张自忠两次枪毙救过自己的忠勇部下,便是其从严治军铁证。
“令严方可以肃兵威,命重始足以整纲纪。”战场上的令行禁止,须由平日依法从严治军作为坚强保证。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必然军令如山、军法如“刀”。严治之军,所向披靡;无治之兵,百万无益。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