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覆盖杭州上千个小区却还没认真想过赚钱的事
- 发布时间:2015-08-28 03:34:10 来源:今日早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小区社交App“有邻”创始人杨仁斌:
已覆盖杭州上千个小区
却还没认真想过赚钱的事
□本报记者 金梁
“远亲不如近邻”,常被社区经济“掘金者”拿来做开场语。
在杭州,有不少互联网创业企业在深挖社区经济,例如社区O2O服务平台。杨仁斌也看中了“社区”资源,做小区社交软件。
社交软件,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主打熟人社交的微信,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都做得很成功。而小区社交,则介乎两者之间,因为小区里有很多熟悉的陌生人。
用一款手机App产品,去敲开陌生的邻居之“门”,且没有互联网特有的补贴“诱惑”,这条路好走吗?
两次辞职:
虽有犹豫,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赚大钱
1981年出生的杨仁斌,创业前早已是“老江湖”了。
大学毕业后,他在北京工作了六年,一直做技术。第一次辞职前,他已升到公司较高位置。“公司已经做好了上市的准备,我们内部早就知道了,如果我辞职,就意味着要失去很多东西。”
犹豫了几个月之后,杨仁斌决定跳槽去阿里巴巴。
2009年,杨仁斌卖了北京的房子,把家当收拾到车上,开了两天车到杭州。“到杭州的第一天,我太太就哭了,觉得一下子没了根。”
到阿里之后,杨仁斌从事过多个岗位,有技术、产品运营、战略等。“因为在阿里这样的平台,我比其他人接触了更多的东西,这为我如今创业提供了太多学习的机会。”
2014年,杨仁斌再次选择离职,准备自己创业。离职前,他任手机淘宝产品总监。
阿里非常鼓励员工做创新业务,当时杨仁斌正在做一款个性化推荐产品,一个人在阿里内网招募团队并寻求各种资源,最终这个项目成功并入手机淘宝。
“‘有邻’这个项目,我还在阿里的时候就打算做了,想作为阿里的一个内部创业项目。当时我已经把整个项目推荐到了阿里高层,但因为那时候公司忙着上市,就耽误了。” 杨仁斌觉得机 不可失,就打算辞职单干。
当时正逢阿里上市前夕,中高层一般都有公司“期权”,杨仁斌却出人意料地决定放弃。“其实这方面我不太想说,觉得比较low,当时公司承诺给我的奖励还没到期,最早的也要在11月份,我还是放弃了,估计(值)几套别墅吧。”
虽然也犹豫了一阵,但杨仁斌最终还是离职了。“真的出来,我内心(还是)慌了几下,一下子觉得没有了依靠,但慌完之后就好了。”
“你就没想过,到11月份拿到奖励,再出来创业吗?”记者问。
“当然想过,身边很多人都是这么劝我的,其实我在犹豫的两个月时间里已经我考虑清楚了。在上一家公司,我也有大量股票没到期就放弃了。事实证明,我到阿里后收获更多。”
杨仁斌认为,创业如果差一两个月,就是生和死的差别。
三次头脑风暴:
请来“聊聊”的朋友,变成了创业伙伴
刚从阿里离职时,杨仁斌没有拉任何团队伙伴一起出来。有意思的是,如今他的创业团队大多来自阿里系。
刚出来创业时,要人没人,要资源没有资源。“我找朋友借了一个办公室,邀请阿里的、非阿里的朋友过来聊聊,帮我做了一场头脑风暴,第一次是10个人左右。”结束时,杨仁斌告诉他们,如果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来,并欢迎带朋友一起来。
一周之后,第二场头脑风暴会开始。“这次来了15个人左右,大家又出了不少主意。我跟他们说,如果有兴趣下次欢迎继续来开会,还可以带朋友来。”
又是一周,第三次头脑风暴会之后,已经有朋友想加入他的创业队伍了。杨仁斌说,最初的创业团队成员都不是自己认识的朋友,而是在一场场头脑风暴中,由朋友带来的朋友。
“用这样的方式来组建团队,既是一种互相筛选,又让所有人都有参与感,中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2014年11月底,“有邻”上线。当时杨仁斌在杭州海创园借了一个大会议室,整个“办公室”就是一张大圆桌,所有人围在一起办公。
“我们当时主要在北京招人,因为在杭州,跟阿里抢人太难了。” 杨仁斌说,当时在北京连个办公室都没有,都是视频面试。最感人的就是面试结束后,这些人都背着包直接来杭州了。
杨仁斌说,当时这些人不是平薪,就是降薪而来的,根本没有高薪这一说。“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不怕我们是骗子吗?他们说,在(视频)面试的时候,我跟你们创始人聊过,我觉得靠谱,所以来了。”
三大原则:
挖掘小区空间,不利诱、不定制
说了半天,杨仁斌要做的“有邻”到底是什么?
“有邻”,顾名思义就是在社区范围内、在邻里之间开展社交的一款应用软件。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基于小区的移动社交平台,通过邻里间的交流以及互帮互助,改善现代城市越来越淡的邻里关系。
“有邻”第一个“攻占”的小区是水印康庭。
“之前,我们至少跑了上百个小区,都没有谈下来。一些大的物业公司自己就在做这方面内容,而一些小的物业公司是怕出现这么一个平台后,业主们‘造反’。”
杨仁斌告诉记者,他内心有三大“原则”:不能利用各种社会、政府资源,不能通过经济方面利诱,不为物业做定制服务。“每一项原则,都是有一定商业逻辑在里面的。”
水印康庭的物业和社区同意之后,杨仁斌他们做了一批福袋,上面印着注册邀请码。
“那天,我们挨家挨户去门口挂福袋。当天晚上,我们又担心这个内测码被一些商家获取,借机在平台上乱发广告,所以又挨家挨户把没人拿走的福袋取回来。”
下午2点,第一个小区用户注册进来了;下午6点多,用户人数突破100人;晚上11点,用户人数突破200人。“看着这些数字上升,内心真当激动。”
到2014年底,“有邻”已覆盖近20个小区。截至目前,杭州已有上千个小区出现在“有邻”上,其中活跃小区达到300多个。
■观点
先认真培养好邻里感情
商业空间自然会出现
相比当年的匆匆离职,杨仁斌创业做“有邻”的过程,则显得不紧不慢。
杨仁斌在离职当月,就拿到了2000万元天使轮投资。不愁钱了,杨仁斌的主要精力便“扑”在了产品打磨上。
每一次推广之后,“有邻”都能获得可观的用户下载量,但杨仁斌更关注用户存留率。这个数据的高低,无法通过大量烧钱来固化,需要的是产品本身的魅力。
在全国,至少有20家公司在做小区社交类产品,有的倾向于做社区服务平台,有的则是接入与社区相关的O2O上门服务,如家政、餐饮、修理等。
对于这两种模式,杨仁斌并不看好。他认为,很多同类产品只是看中小区的“流量入口”特性,然后对接各种外部服务和商业内容,但是,因为获取小区用户的成本很高,会导致最终没有利润空间。
杨仁斌说,他目前想做的就是一个纯邻里的小区平台,没有太多的商业味道。
那么,我们能在没太多商业味的“有邻”上,看到哪些内容?杨仁斌举例,谁把充电器落在了单位,有邻居可以出借数据线;谁家有闲置物品要处理,可以免费赠送给身边的人;谁家做了一道新菜,可以请邻居去试吃。
一个大院,一个门牌号,一堵门墙,里头住着几十户人家……这种值得怀念的邻里文化,正是杨仁斌想要做的。他想通过文火慢炖,慢慢形成这样的氛围。
“我们还开发了一个‘小区匠人’板块,把每个小区的能人挖掘出来,通过发布活动的方式,来培育其商业价值,让自由职业者找到空间,更让周边的住户能找到自己所需。”
比如,小区内有一技之长的住户(简称“小匠”)可以组织做月饼、做甜点的活动;可以教邻居孩子画画、弹琴、滑轮;可以策划一场派对……他们以免费或者只收成本的方式组织活动,受到了邻里的欢迎。
那么,小区社交平台的商业价值究竟在何处?
杨仁斌笑着说:“我和团队其实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许我们都是老阿里人,非常喜欢老马的一句话:当你解决了社会问题的时候,社会不会亏待你。”
在“有邻”看来,现代社会邻里关系的淡化,就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杨仁斌认为,未来生活主要集中在两端:一端是Shopping Mall,另一端就是小区。前者已经有BAT这样的互联网大企业参与,而后者,看似繁琐,但非常有商业空间。
“比如说各种上门服务,与其花大量钱去‘砸’用户,不如找到一个对口的小区平台,更有针对性地入手。”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