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创新:石墨烯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招”
- 发布时间:2015-08-09 01:30:49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3年初,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当年3月,首期投资近3亿元的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随即建成大规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并逐步形成规模化产能;今年3月,首批3万台量产石墨烯手机上市……
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应用,石墨烯几年内成功实现“三级跳”,这让身兼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和墨希科技首席科学家“双重身份”的史浩飞感受颇深。在这位“80后”海归看来,走市场化运作路子,特别是让科技人员在创新中得到合理回报,或许是加速创新对接市场的关键所在。
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蜂窝状二维薄片,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室温下导电性最好并拥有强大灵活性的纳米材料。然而自2004年面世后的很长时间内,由于制备技术局限、应用领域需求未开,石墨烯的产业化之路仍停留在导入阶段,处境有些尴尬。
尽管如此,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升对这种新材料的支持力度,我国对石墨烯技术的投入也不菲。2013年初,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史浩飞科研团队率先研发出15英寸单层石墨烯薄膜,并制备出7英寸石墨烯柔性触摸屏,掌握了行业内领先的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
喜悦之余,科研人员面前又出现了一道难题:石墨烯研发持续提升并转化为产业应用,需要大量后续投入,仅靠研究院自身难以为继,但如果简单把技术成果卖给企业,不仅应用效果可能打折扣,新技术后续开发也会受到影响。
几经权衡,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决定走市场化路子,引入民间资本相互借力。2013年,上海南江集团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成立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前者出资2亿多元用于技术转让、后续研发等;后者以知识产权入股,拥有墨希科技25%的股权,并且其中一半股份将用于对核心研发团队实施股权激励。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院长助理王仲勋说,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制约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这种合作模式对破解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尝试。对科研人员来说,合作安排打通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也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对产业界而言,与研究机构的有机结合,能防止低水平过剩产能进一步加剧。
“这种合作安排,使研发团队近期有了平台、中期有了经费、远期有了股权,技术提升速度大大加快。”史浩飞介绍说,两年来该企业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进一步完善,目前年产能已达100万平方米。不久前,墨希科技还中标了工信部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
今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同时,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业内人士认为,石墨烯技术的快速发展证明,通过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加速从科技成果到市场产品的转化,将使整个社会机体充满创新活力和动力。
在激励机制创新之外,努力减少企业负担,尤其是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对提高他们参与技术创新、加大创新投入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对此,不少企业有着切身体会。
作为一家创新型激光行业企业,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和研发费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近三年共减少约8000万元企业所得税费用。“我们享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公司目前正积极布局‘智能制造+物联网’,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公司副总裁刘含树说。
日前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去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扩大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等6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向全国。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说,企业所得税中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有优惠,这次扩大范围并推向全国凸显出当前通过税收手段推进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税收优惠额度更大意味着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更大,加计扣除的范围扩大客观上等于减轻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与风险,也增加了企业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