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上半年频出招下半年“不变调”
- 发布时间:2015-08-06 10:29:03 来源: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并提出“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保持公共支出力度。”
而在之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当前我国国内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下一步,财政部门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创新宏观调控与推进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把抓落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种种表态都意味着下半年财政政策的主旋律依然是统筹“稳增长、防风险”,积极财政政策“不变调”。
上半年的财政工作成绩来之不易。据财政部数据,今年1-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96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同口径增长4.7%,增幅回落较大,其中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增速都随经济下行出现大幅放缓,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速更是创下分税制以来的最低点。
“从历史水平来看,6.6%的增速偏低。但从近年来看,这个增长速度较为平稳,和宏观经济增速是相协调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对记者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同日发布的数据,上半年我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与财政收入6.6%的增幅较为一致。
在支出方面,今年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支出77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同口径增长10.6%,完成预算的45.1%,与去年同期进度基本持平。“上半年财政支出力度还是很大的。从重点领域来看,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交通、教育等民生领域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白景明称。
此外,在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深化双多边财经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所谓‘不变调’,一是力度不变,二是保障落实。”这是白景明对“不变调”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保障盘活存量资金、地方债务置换等措施的落地效果,这是实现稳增长的必要条件。”
从具体措施来看,首先是扩大赤字规模。财政赤字从2014年的1.35万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62万亿元;赤字率从2.1%提高到2.3%。中央财政又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1124亿,实际赤字率达到2.7%,这距离3%的警戒线非常近,这显示了“稳增长”的决心。
其次是盘活存量资金。目前涉及资金规模达到2569亿元。各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几十亿到几百亿不等,下半年盘活存量资金将进一步取得突破,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将进一步得到保证。
最后是地方债务置换。自今年3月以来,中央已经发行的2万亿元地方债置换额度,用以偿还2015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本来已经安排了一部分偿债的资金,现在这些资金可以不用来还债,这相当于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债务置换的效果将在下半年逐步显现,为稳增长提供更强动力。
此外,下半年财政收入可预计的乐观形势也将为稳增长提供坚强保障。对此,白景明表示,“下半年的财政收入肯定会好于上半年。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在持续进行,对税收增长具有拉动效应;二是下半年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会逐步显现,财政收入会比上半年显著增加。”
随着稳增长政策不断加码,人们对风险的担忧也在上升,首当其冲的即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近来获得大力推广的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运营,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一部分债务,将从地方政府转移到社会资本,相关企业的负债率将会随之提高。
专家同时指出,财政政策不仅要在稳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更要统筹协调“稳增长”与“防风险”。
一是规范地方债管理。在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楼继伟指出,要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抓紧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改造;依法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2015年以来,财政部接连发布多份文件,对地方政府发债进行规范管理。这些文件的颁布实施,可以看作是中央政府向建立市场导向型和自我约束型政府债务管理模式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对记者表示,“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必须排除经济增长的隐患。在对地方债实行限额管理的同时,地方债存量置换工作必须有效落实。地方政府应该有还债计划,地方政府收入,包括税收、收费、基金收入、资产变现收入等等,都应该成为地方债偿债资金来源的选择项。”
二是加强PPP项目论证。为防范盲目上马PPP项目给财政和企业带来的风险,应努力完善监管体制。
今年以来,财政部先后发布一系列文件,对PPP项目的风险分配机制、项目实际操作等做出严格规范。
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告诉记者,“参与PPP项目的企业最担心的是资金回收。前些年只能凭经验对项目进行可承受能力评估,科学性和准确性上都得不到保障。今年4月,财政部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后,将可承受能力评估细化为具体实施方法,很具操作性。”同时,开展论证的过程也是一个政府和企业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企业资质进行筛选,可以有效避免企业后期的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