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少林寺商业化错在哪?

  • 发布时间:2015-08-06 02:31:17  来源:新京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今日推荐

  目前的少林寺商业化带有非常明显的主动性,捐助和宗教精神本身的特色弱化,商业买卖噱头炒作的特色强化。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举报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连带着,少林寺的商业化也再度被诟病。那么,从经济学角度看,少林寺的商业化是对是错?

  事实上,宗教一直处于竞争之中。它们的教义、生活方式一直是依据信众的喜好改变的。不管是以经营为目的的企业,还是寺庙、教堂等,其本身都内涵着迎合受众需求的功能。正如不同的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面向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不同生活方式的宗教,吸引的信徒会不一样。

  首先从产权角度来看,寺庙道观教堂等,是没有明晰的私人产权的。以少林寺为例,政府拥有少林寺产业的70%产权,使得从经济学意义上少林寺的基本产权身份界定就十分模糊,这不利于少林寺建立正常的公司自治系统。在这样的机制下,少林寺目前的商业化模式很难有长远的规范化的发展。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消费者主权,意思是消费者通过用钞票投票来决定企业的兴衰存亡。消费者对产品投票,是不管产品生产者是谁的,也不管生产者是赚是赔。消费者只忠于自己的消费偏好。在消费者无情的投票下,优秀的企业胜出。但消费者的偏好是经常改变的,企业很难长期充当优胜者。

  寺庙道观等不同于企业,是精神生产机构,如果需要进行商业经营,那么其首先的消费者——它们的捐助者将能够决定其兴衰。其实,捐助无外乎是一种精神产品的消费。那些存续时间长的机构,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一个高效的自治系统来保证成员严格依据消费者的偏好行为;二是迎合的是消费者长期的、基本的需求。这些看起来是公共产权的机构,其存续发展的决定人恰恰在捐助者。这些机构的成员只是消费者意愿的执行者。

  释永信曾说:“中国人可以引进迪士尼,为什么国外就不能引进少林寺?文化走出去是件很体面的事。”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是用来为少林寺现在的商业化辩护却显得有些牵强。

  作为企业主体,是主动迎合人们一时的需求,但是,由于这些需求是多变的,所以企业今日兴盛明天衰败很正常。而迎合长期、基本精神需求的机构,其行为特征应该带有很强的被动性,应当能够体现捐助者的意愿。

  然而目前的少林寺商业化则不同,其带有非常明显的主动性,捐助和宗教精神本身的特色弱化,商业买卖噱头炒作的特色强化。少林寺正在逐渐向企业转变,注重于人们短时的、多变的需求,比如娱乐性的武术。相反,少林寺最原生态的“禅宗祖庭”的称号,却已经少有人关注。

  政要明星的到访、各式武术宣传使得表面上看起来少林寺很有面子,但其实这种面子娱乐性太强。这样的商业化也使得少林寺品牌一时风光,如果少林寺要以背离宗教基本需求作为商业化转型的起点,本身就已经丧失了其核心竞争力。

  □邓新华(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