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老电影修复的神秘面纱
- 发布时间:2015-08-05 08:31:03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全新修复版的电影《神女》,无论是在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还是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放映,都获得了广泛好评。阮玲玉在大银幕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让我们重新体验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独特韵味。您可曾想过,是谁,让老电影重新走上银幕,为观众一次又一次献上文化盛宴?它就是从事老电影修复的工作人员们。
走进中国电影资料馆技术部,不见豪华的办公设施,甚至桌面有些凌乱。只见技术部主任室门口贴着一张便条:“我在12层机房。”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副主任黎涛告诉记者,最近大家正在加班加点修复抗战老影片。
有多少老电影要修复?
3万多部,拷贝素材超过60万本
据介绍,自2007年起,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全面展开,在中国内地率先开始了发现、收集、拯救、保存中国胶片电影的工作。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副主任黎涛介绍,馆内保存有自1922年以来的3万多部中国电影,拷贝素材超过60万本。这些胶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老化、霉变、收缩、开裂、粘连、污染、脱色和丢帧等诸多问题。
谈及老电影修复顺序的安排,黎涛说:“这是由其在电影史上的价值和其损坏程度两种因素决定的。针对电影的修复顺序,我们有影片评审委员会专门进行鉴定。”此外,也有受基金会之托进行修复的影片。
具体的工作进度,大约每年精致修复影片150部,普通修复300部左右。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近7000部电影的数字化修复和300多部精致修复。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劳工之爱情》,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兵张嘎》《鸡毛信》等名作。
据悉,除了中国电影资料馆外,中央新影集团、各电影制片厂也已开展起类似的修复工作,但“剩余修复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修复老电影的钱哪儿来?
政府每年拨款3500万元
目前,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修复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每年3500万元人民币的财政拨款。2014年12月,“中国老电影修复基金”启动,吸收社会资本,首批社会捐资修复的电影,就包括《林海雪原》《渔光曲》《永不消逝的电波》《骆驼祥子》和《小兵张嘎》等5部——小马奔腾影业有限公司捐资修复《小兵张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择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此外,部分资金来自电影爱好者。
“按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老电影修复大多由制片公司或民间资本提供财政支持,因为这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黎涛说,“因此,中国老电影的长久生存仍需要集合社会力量,例如通过票房收入,产生更多价值,从而吸纳长久资金。”与此同时,黎涛也坦言资金方面仍然存在缺口,他呼吁全社会关注老电影,以便能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老电影修复事业中。
修复好的老电影哪里去?
少数参展,多数数字化永久保存
修复过的老电影,有的会在小西天电影院安排播放,票价低廉,一般10元~20元不等,上座率极高,几乎场场爆满。黎涛表示,普通民众对老电影及老电影修复工作的认可,也是工作人员们坚守战线、勤恳工作的不竭动力。
此外,有的曾被带到海外电影节参展,有的则在乡镇和农村定期放映。但多数还是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以数据流磁带为载体进行永久保存,避免日后再次受损。
黎涛介绍,尽管存在困难,但就目前来看,老电影修复工作人员趋于年轻化,人才队伍相对稳定。谈及老电影修复的意义,黎涛坚定地说:“传承。老电影是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现在有很多修复过的影片拿出来公映,比如抗日的纪录片,具有还原历史真相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一部老电影的修复,要经过影片素材整理、清洁、胶转数、画面修复、画面调色、修复、声画合成、修复质量鉴定等一系列过程,其繁杂程度和工作量不亚于一部新电影的产生。这使得年轻的技术人员们一天工作下来都会头晕眼花,中国电影资料馆技术部工程师王峥就是其中一员。
王峥当年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机缘巧合下选择了这份工作,已是做“电影修复师”的第8个年头。影片修复非常枯燥,他必须一帧一帧修复,一遍一遍来回反复看,观察上面的斑点划痕是否去除。据介绍,一位熟练的技术人员一天最多完成200帧的画面修复,而一部90分钟的影片大约有13万帧画面,需要一个团队花费半年的时间。
“老影片就是‘活的文物’,抢救行动迫在眉睫。”王峥说,“若不抓紧时间,部分存世多年的老影片将就此消失,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目前老电影修复依然缺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王峥希望老电影也能在影院上映,被大众认知喜爱,这是对一线工作者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经典的尊重和传承。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