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在沪发布
- 发布时间:2015-08-04 13:5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网上海8月4日讯 (记者 沈则瑾)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日前在上海发布《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完成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任务难度较大,内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和经济风险都在加大,突出的经济风险包括较大的通货紧缩风险、地方债务风险、资本市场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国际收支风险、汇率风险和国际资本外逃风险,从而政策需要十分谨慎应对。
课题组基于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量化准结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IAR-CMM Model),就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趋势分别从基准情景(央行已于6月27日降准降息,故设三季度无额外政策力度)、乐观情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开展,假设下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投资、政府支出增长的预期均上调2%)、悲观情景(美联储提高加息的速度和力度,假设由此引起下半年新兴国家对我国出口需求降低15%)进行了情景分析。
报告对于不同情景下如何实现2015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分别给出了财政和货币政策模拟,并指出为了实现政策执行效果,可通过定向财政政策与定向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方式等促使投资有效流向实体经济,包括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以PPP等创新融资模式大力吸收民间资本、提高公共资金效率的方式来推动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如城乡管网升级改造、城际铁路、新一代互联网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等等。报告强调,如果确定要推行这些刺激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高度警惕短期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和防范不良债务的积累。
报告最后指出,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发展的逻辑与治理的逻辑,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辩证关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效应都是短期的,治标不治本。政府工作焦点应该不要太关注短期经济的起伏,而是深入进行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治理边界的制度性和结构性改革,鼓励经济上的自由选择和竞争,消除不利于企业创业创新和挤压民营经济的制度性障碍。当前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要素市场的改革,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的转变。同时,政府要增强改革的执行力和发展的驱动力,必须从法治、执行力、民主监督三个维度来推进综合治理,同步解决政府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于2009年底发起成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基于中西合璧、优化整合的方针,课题组组建了阵容强大的成员团队,包括数位现任或曾任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的国际知名宏观经济专家,多位毕业于海外顶尖经济学学术重镇的海归博士。与此同时,高等研究院下设的数据调研中心、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卫生经济与老龄化研究中心等十多个中心也从不同方面为项目提供了研究支持。
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果之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力求体现三大特点:一是聚焦中国宏观经济中面临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基于丰富完整和可靠性强的数据,应用国际最前沿的宏观预测分析思路;三是既给出短期政策选项,也给出长期治理方案,实现短期对策与中长期治理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