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农产品电商重在建立新规则

  • 发布时间:2015-07-27 07:4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张绪旺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创业四年、多次转型,直到去年才找到真正适合的方向,及至声名鹊起的今天,一亩田频频以解决农产品滞销的形象见诸媒体,但在互联网+农业或者农村电商的大潮下,一亩田却认为,哪里滞销扑向哪里的救火队长角色不是一亩田的定位,甚至农产品在线交易也不是最终目标。

  在迈向万亿销售目标的进程中,一亩田更看重规模效益之后的规则制定,进而成为农业、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链条上最大的服务平台。

  站在风口的一亩田正当红,这个出现在田间地头和地方政府洽谈室里的常客仅在2015年上半年就利用互联网解决了60余起滞销问题,其平台每日交易数据更新量达30多万条,品类涉及1.2万个品种,覆盖33个省区约1972个县市,覆盖农民1.3亿。预计2015年底,一亩田县域战略合作伙伴突破200个县市。

  但以上并不是全部,尽管年度交易额已经摸高1000亿元目标,但一亩田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高海燕认为,一亩田不只是农产品的信息平台(传统黄页模式)或者交易平台(B2B、B2C模式),而是一个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服务平台。

  这不只是字面的改弦更张,高海燕说,一亩田之所以这样要求自己,是因为当农业交易由传统的市场空间转移到互联网上来的时候,市场流程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最简单的指标是由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由有限市场进入到海量市场。比如桃子买卖货不对板怎么办?发货了不付款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一亩田是作为交易第三方出现的:代看货,进行结算担保,出问题先行赔付,协调物流集中等等,产品买卖反而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已。

  “这种定位的好处是能覆盖农产品生存流通过程的方方面面”,高海燕介绍,曾有内蒙古生产大米的农户认为自己的有机大米在传统销路完全没问题,不需要一亩田在线销售,但这个农户恰恰缺少每年生产期几千万元的贷款,这些一亩田一样可以帮助解决。

  仍然以滞销为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农产品生产流通模式:赌博式生产、层级式流通、损耗且不新鲜……互联网+农业从技术逻辑上允许“从田间地头直达市民餐桌”,但实现过程是复杂的。高海燕介绍,3000名一亩田员工,有80%是“地推”,常年在鱼塘、大棚、果园转悠。“白天去农户家教他们如何使用App,寻找商机,甚至帮他们去装去抬。”这样“地推”的好处是让互联网规则深入农产品生产者心里,“农村电商有两种模式,但卖给农民东西比如让农民得利更容易唤醒他们的互联网思维”,高海燕认为,这样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生产流通模式,甚至已经催生了新的农业生产带头人,这些农民是最早从一亩田等农业电商中醒悟的。

  在高海燕看来,一亩田最终要改变的是分散的、无保障的农产品生产流通模式,不管是销货、找物流、找贷款都可以在一亩田实现,而当越来越多的数据积攒之后,一亩田能承载的增值服务更多,所以一亩田目前并没有从交易中抽取营收,而是建立新的农产品电商规则,这需要至少5000亿-1万亿元的年交易规模,之后盈利模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北京商报记者 张绪旺

农产品(000061) 详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