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正视我们的自利之心

  • 发布时间:2015-07-25 03:32:0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林颐

  自利之心,人皆有之。自利之心在合法、规范、正当的运用下,能促进社会的集体福利(祉)。亚当·斯密早就提出“看不见的手”,以利益为资本发展的驱动力,揭示了人类经济活动中更本质、更实在的东西。

  尤里·格尼茨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如何将行为经济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他在实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获得广泛认可和嘉奖。约翰·李斯特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两教授联手的《隐性动机》,通过实验和实地考察,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和人类行为背后的自利之心。

  本书充满了有趣的例子,它不仅仅是实验室模型和大数据基础上的分析理论,两位作者还深入民间,进行长期的跟踪实验。尤里和约翰就像“好奇宝宝”,对习以为常的各种事情穷根究底。他们不仅深入非洲和印度的土著部落进行实地考察,还在基金会的帮助下于芝加哥的贫民区建立了两所幼儿园,对上幼儿园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进行对比观察。土著部落的实验表明了利益驱动对人的行为影响,教育领域的实验则更明确了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形成过程。教育系统引入金钱激励是有争议的事情。但对于贫民区的孩子来说,前途的渺茫让梦想黯然褪色,把金钱奖励和学业成绩挂钩显然很奏效。这个实验成果将会给教育良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

  作者没有过多的理论分析,而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结构性的对比整理,已经足以让我们通过本书笔墨最多的这两个大型实验看到行为背后的隐性动机。本书还有许多小型实验,“经济歧视”的现象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车厂给残疾人士开车的修车费用普遍偏高,不是说老板冷血、缺乏同情心,而是自利之心告诉老板,残疾人不良于行,不方便货比三家,因此这笔生意可以多收点钱。应对的措施很简单:只要假装内行或者扬言去别家看看,老板怕生意跑走就会给你合理的价位。这个简单的办法可以有效避免经济歧视。在我看来,这个办法的实质就是:怎样把自利之心变成互惠利他。

  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每个人都是经济人,我们无须讳言自利之心。正如本书举例的,利他主义肯定是人们慈善捐助行为的动机之一,但是获取“温暖的光辉”(动机不纯的利他主义)那样寻求自我满足的行为,同样值得提倡。自利之心作为一种驱动力量并不是新的、过往人们不知道的东西,它是一种相当顽强的生物本能,过去我们总是刻意地抑制这种自利之心,而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正视它,并与它达成价值和解。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