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破解农村巨变的“密码”

  • 发布时间:2015-07-22 03:32:3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

  “三农”是立国之本,立国之基。党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然而农业资金投入短缺、农村金融体制落后、涉农经济实体融资困难等,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也是困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最为突出问题。

  2013年以来,在农业部的支持下,贵州省农委率先在全国探索财政支农模式创新项目,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帮助解决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的突出问题,为西部山区省份探索了一条新路。

  理念引领——

  迫切发展的愿望与经济欠发达、总量小、财力相对薄弱的实际形成了矛盾的对立面。公共财政的阳光给山区发展提供了动力

  贵州是西部多民族聚居的传统农业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占有很重份额。在农业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央、省级财政强农惠农资金的加大投入,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贵州全省生产总值达到9251.0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275.4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3.79%。农业增加值增速排全国第1位,粮食总产量创近五年新高,粮经作物面积比达41∶59。2014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71元,实际增长13.1%。

  近年来,贵州省抢抓政策机遇奋力后发赶超,各类涉农经济实体加速发展的愿望迫切。然而,迫切发展的愿望与经济欠发达、总量小、财力相对薄弱的实际形成了矛盾的对立面。单纯依靠和等待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远远不够且不符省情。同时,由于涉农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抵质押物弱、风险高的特性,加之对涉农领域缺乏农业专业知识和人才不尽了解,对涉农项目的可行性缺乏科学论证,金融机构不敢盲目涉足进行投融资,导致了涉农贷款发放门槛高、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运营成本高等问题。

  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涉农企业投融资难题已成为制约贵州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之一。加快引导和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金的投入,破解融资难题亟待全力推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逐步形成了新时期“三农”的理论和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是财政支农,核心是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让广大的农村地区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公共财政的阳光给山区发展提供了动力,面对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着力加强和提升农业职能部门的政策调研工作水平,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建立健全和完善现行农业扶持模式,积极盘活现有存量资金、管好用好资金,使其充分发挥效益,成为农业系统财务部门工作重点。

  “我们必须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创新,提出相关建设性措施或意见,为改革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提供参考经验。”贵州省农委财务处处长方涛说。

  助力“三农”——

  开展财政支农模式创新试验,是贯彻落实中央“三农”政策、实现“三个转变”的需要,更是当前贵州省农业生产发展实际的需要

  2014年9月30日,农业部农业技术服务创新项目贷款发放仪式在黔西南州兴仁县举行。兴仁县40户薏仁米加工户获得了2000万元的优惠利率贷款,有效解决了向农户收储原料的资金需求。

  贵州省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利用农业部财政专项资金500万元,通过担保中心,按照放大8倍的比例,有效引入银行(建行)信贷资金4000万元放大投入到涉农产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原则,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涉农小微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帮助解决生产发展所需资金。

  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了项目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参与项目前,项目农户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即使获得贷款,也只能享受小额担保贷款,需要一定的质押抵押物,并且手续繁杂,成本较高,贷款利率支出实际都在13%以上。农业企业担保具有风险大、成本高、保障低的特点,农业产业不仅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同时还承受着市场风险。为此,涉农担保风险控制尤为关键。

  7月23日,贵州省2015年政策性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工作在贵阳启动,今年,贵阳市将启动生猪、蔬菜目标价格保险工作。截至目前,该项目在贵州的畜牧、薏仁、蔬菜等产业上试点,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2011年贵州省农委与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农业产业投资合作协议,在传统的承贷银行、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三方担保融资模式中导入“第四方”(即新希望集团)担保。第四方选择符合条件的养殖户,测算其融资缺口,并根据相应的规模向其提供饲养原料,派出技术人员对其养殖进行培训和引导。当符合条件的被担保人发生财务危机、市场风险或者不可抗力而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时,可由第四方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降低企业还款风险。

  成立于2004年黔农融资信用担保中心是贵州省农委国有独资担保机构,目前中心总资产3.2亿元、提取准备金余额3364万元、货币资金余额1.01亿元。在受保企业的选择方面,担保中心有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工作审核流程。企业申请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实地考核,重点审核经营状况、发展潜力、资产抵押等方面情况,并编写评审报告交担保风险部进行合规性合法性审核,最后提交审担会审议。

  企业承担了财政先建后补项目,但缺乏前期所需建设启动资金,企业又不具备银行贷款条件,农业财务部门通过与担保机构的协调介入,可用财政先建后补资金为企业进行反担保贷款,项目建设完成通过验收的,兑现奖补资金偿还银行贷款,有效地规避了承贷风险。同时通过贴息、降低保费、反担保等扶持措施,可有效地降低涉农企业的贷款融资等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

  与此同时,贵州省农委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对扶持的涉农企业等加大技术咨询和服务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有效措施。

  广大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更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创业与贷款难上加难。贵州富源饲料公司、新希望饲料公司两家龙头企业分别与农户实施“贷款养猪、产品回收”、“巾帼英雄农村留守妇女贷款养殖”的专门贷款。由龙头企业为其提供反担保,合作生产,支持农村留守妇女等农村弱势群体创业,能方便快捷地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同时不需抵押,贷款利率、担保费率实行优惠,国家还补贴贷款利息和担保费,农户实际承担贷款费利率4%,大幅度降低了贷款融资成本。

  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了资金的保障,加上龙头企业的生产资料价格优惠、产品回收、技术服务和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项目农户能在短期市场波动周期内抵御住风险。富源饲料公司的“公司+家庭农场”模式,为17户家庭农场养殖户获得800万元贷款,户均贷款47万元。养殖户此前均未获得过银行贷款,通过创新模式扶持,新修圈舍37个、12950平方米,饲养生猪7400头。去年生猪价格大幅下滑情况下,创新项目农户通过企业饲料的让利和生猪的保护价回收,没有发生养殖亏损,渡过难关。

  模式创新——

  项目实施三年来,贵州初步建立了一个“政府+担保+银行+企业+农户”五位一体的财政支农融资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龙头企业“融资难”,银行“难贷款”,担保“难控制”,政府“难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贵州省开展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的探索创新实践,利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发挥农业信用再担保“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撬动作用,多渠道有效引入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放大投入到涉农产业,为打破融资瓶颈、逐步破解涉农企业融资难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改革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提供参考经验。

  方涛介绍,转变财政项目扶持资金常规支持模式,财政项目扶持资金通过与担保中心的有效结合,借助担保中心这个融资载体,将原有资金放大8倍,进一步扩大了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涉农小微企业等扶持范围,有利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户只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生产物资和技术由龙头企业提供,基础设施由市县农业部门补贴,资金由担保中心担保和龙头企业反担保获得优惠利率贷款(不需抵押),同时省农委对贷款利率和担保费率进行补贴,有效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龙头企业将生产环节转向广大的农村,农户变成其产业工人,解决环境保护压力大、规模场管理难的问题,并通过贷款资金封闭运行的机制,解决销售回款难、流动资金缺乏等问题。

  在涉农经济实体与银行金融部门之间,架起一座贷款融资的桥梁。财政项目扶持资金通过担保中心与银行部门的联动,进一步降低了涉农经济实体的贷款融资门槛,帮助达不到银行融资条件的涉农企业,迅速解决生产发展所需资金,打破融资瓶颈。

  银行在担保公司担保、政策支持的前提下,破解贷款难,保障“三农”贷款指标任务的有效完成。担保公司通过龙头企业的反担保,分散风险,并与龙头企业共同进行风险控制,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