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把石漠化山区变成聚宝盆

  • 发布时间:2015-07-21 06:34:32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石漠化被学术界称为地球的“皮肤癌”,是造成岩溶地区经济社会贫困落后的直接因素。晴隆县马场乡马场村在贵州省第五轮农村改革试验中,以“石漠化地区生态农业建设”为试验主题,强化生态“底线思维”,因地制宜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效治理石漠化,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把石山地区变成聚宝盆,在石漠化山区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立足实际找到“合脚鞋子”

  马场村距晴隆县城30公里,国土面积10.52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1041户4220人,其中劳动力3117人。全村海拔在850—1400米之间,地形起伏较大、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喀斯特地貌突出,属贫穷落后的重度石漠化山区。

  穷则思变,找一双“合脚的鞋子”是关键。马场村以省第五轮农村改革试验试点为契机,多次邀请省、州、县有关专家实地调研“开药方”,集思广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按照“石漠化地区生态农业建设”试验要求,明确提出把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全村经济发展、生态治理和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通过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帮群众算经济账,把政策讲明、道理讲透、好处讲清,种草养羊逐渐得到农户的支持和认同,“像养猪一样养羊,像种粮一样种草”蔚然成风。

  找到了“合脚的鞋子”,马场村穿着这双“鞋”致富“快跑”。截至2014年末,全村共发展舍饲养羊户429户,羊存栏9870只,养羊户户均收入3.85万元,收入最高户达86.8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8140元,仅此一项,提前达到并超过小康人均水平。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土地流转,部分农户获得了土地租金、股金和打工薪金。

  优惠政策夯实发展基础

  马场村坚持需求导向,稳住发展“阵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按标准修建羊圈并通过验收的养殖户补助4000元;对标准化养殖户补助羊舍建设费1万元;对养殖场、个体农户年养羊数量达1000只以上的补助羊舍建设费20万元以上;对2012年实施退耕还草的农户给予每亩239元的补助;协助养羊农户向信用联社贷款3—5万元用于购买基础母羊,政府贴息2年;养殖场、个体农户年养羊数量达1000只以上的,可享受60万元以上贷款贴息。政策组合拳之后,草场变宽了、羊群变大了、基础变牢了。

  目前已建成全省最大的贝佳山种羊基地及胚胎移植中心、标准养殖示范小区、育肥场等产业区5个;建成草场公路22公里,新建小水池、水窖84个,结合退耕还草项目建成人工草地3700亩,为进一步壮大草地生态畜牧业筑牢了坚实的基础。

  守牢底线两个效益凸显

  马场村坚持守底线志比金坚,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动摇,持之以恒,实行退耕还草,进行合理载畜,牧草四季常青,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经测算,该村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以来,全村每年每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减少泥沙流失1.26吨,15度以上的坡耕地减少泥沙流失0.62吨,人工草地土壤增加有机质含量2%,改良草地土壤增加有机质含量0.8%,石漠化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当地“满山遍野都是沟,四处都是光石头”的恶劣生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裸山、荒山、石旮旯山华丽转身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随着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大发展以及配套环境的改善,村民看到了农业绿色化的美好前景。原来全村70%以上的农民外出务工,甚至有的全家老幼全部出门,连“386199”部队都不存在了,是典型的“空心村”、“空巢村”、“留守村”。现在外出务工农民纷纷收拾行囊返乡就业、创业,返乡率达90%以上。不仅实现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而且解决了“空心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谐村、幸福村。

  如今走进马场村的山间地头、家里院外,处处活跃着年轻人的身影,昔日典型的“留守村”、“空巢村”、“空心村”因年轻人的回归,再次恢复了活力与生机。

  (通讯员 李洁锋 李凌霄 江鸿)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