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张正杰的“种地经”
- 发布时间:2015-07-05 05:39:25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6月的麦田一片金黄,满是希望。在山东省平度市西寨村的2块试验田里,一些种地的“老把式”正在对比自己用老办法种的地。在小麦出苗率、苗情长势等方面,两者都相差很大。这下子,他们可服了山东青岛市农机局驻村的“第一书记”张正杰,都向这位农业推广硕士取真经来了。
种地+新装备新技术
西寨村是传统农业村。虽然投入成本连年增加,但粮食产量不见明显提高。问题出在哪儿?自去年6月份驻村后,张正杰经过走访、调研和农业专家联合会诊,拿定了主意:要推广新装备新技术,让每块土地脱胎换骨,扩大节本增效综合成效。
在青岛市农机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正杰引进推广了免耕播种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精量播种机、深松整地机等新型装备20多台,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清明一过,麦田里就忙碌起来:一排排卷盘式喷灌机在麦田里吐出一条条30余米长的水龙,水雾均匀地喷洒在麦田里。“以前浇地要找十几个工人,好几天才能浇完。现在一个人可以轻松控制好几台喷灌机,节省了一半儿水,大大降低了成本!”全国种粮大户侯松山高兴地说。
针对农业生产条件,张正杰因地制宜地推广新技术:针对水浇地,他积极推广精量播种技术;针对旱作地,他推广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整地技术。一年下来,这些新装备新技术威力初现:全村共节约成本220多万元,粮食产量提高了10%。特别是随着深松整地技术的应用,耕深达到了25厘米以上,进一步打破了犁底层,蓄水保墒更加明显了,相当于新建了一座“土壤水库”。
种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全村粮食产量上去了,欢喜挂在每个人的脸上,都抢着使用新装备新技术。张正杰又发现了新问题:全村耕地面积2200多亩,户均不到7亩,这严重影响了农机规模化作业和投入产出效益。
借助农村土地确权改革的春风,他提倡土地规模经营,成立了西寨农机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一开始,有些农户不舍得流转自己的土地,张正杰便挨家挨户做工作,给他们算经济账。大家终于想通了,全村60%以上的土地实现了流转和规模经营。每亩每年800至1000元的租金,也让流转户吃上定心丸。“自己种地,一年根本赚不到这个数!况且外出打工每月还能赚两三千元呢!”不少农户心悦诚服地说。
张正杰还积极推动“四统一”作业,统一供应良种、统一农机作业、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田间管理,规模化效益不断扩大:农资采购成本节省了10%至15%,农机作业成本降低30%左右。去年合作社的粮食总产量达到576万斤,经济效益达到600多万元,一举成为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
种地+新型职业农民
西寨村周边有几家经营不错的企业,村里的中青年基本上经商务工去了,一度出现了田地撂荒。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粮食价格顶到天花板,在“双重挤压下”,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张正杰。
地还得有人种,才能把饭碗捧到自己手里。怎么办?张正杰认为,要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让会种地的人种好地。围绕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目标,他通过举办农机化技术培训班、现场会和外出考察参观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科学种地,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53岁的刘明刚参加了农机培训班后,弃工务农,当起了职业农民,年收入10万多元。他一算账,心里乐滋滋:“原来,当个农民,钱并不少挣!”一些妇女也陆续回到村里,经过培训后,干起了农业植保等服务工作,每人每天可收入60至80元。
张正杰驻村一年来,充分发挥了单位优势和个人特长,给西寨村带来了一次“种地革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什么才是现代农业?张正杰还在努力地探索……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