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应对气候变化 给力低碳发展

  • 发布时间:2015-07-01 06:27:2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时空环境不同于美欧,不可能依靠掠夺全球资源、先高碳后治理。我们主要靠本国资源,而且把他们一二百年的发展压缩到几十年中,自然会带来严峻的资源状况和压缩型的环境污染,因而,我们也不得不把强化的绿色、低碳措施压缩到快速发展的阶段

  我国政府发布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阐明了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与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不仅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促进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也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是创新发展路径的历史机遇

  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之后,在距今200多年前步入了工业文明,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性进步。但在亘古厚重的大自然面前,年轻的人类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理解毕竟相当肤浅,对自然的粗放开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不仅引发了资源可供性危机,更爆发了严重的环境危机。

  19至20世纪,关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个基于观测和物理分析的学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气候变化的科学性,感受到气候变化对生存环境安全的威胁。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形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并迅速产生了全球范围的影响。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就显著。同时,粗放的发展方式积累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这样的发展方式造就了复合型、压缩型和结构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迅速增加。

  处在现代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适当偏重,单位GDP能耗适度偏高,有一定的正当性。但随着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还继续以GDP论英雄,依旧粗放发展,那就会落入不可持续的困境。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避免盲目跟随美、加模式,走“先高碳后迫降”的冤枉路。

  显然,高碳发展不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认清国情,我国尤其需要低碳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不仅是一个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变化,而且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实现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由低端产业向新型产业的转变;由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驱动路径的转变。转向低碳发展并不容易,粗放发展的惯性很强,要转变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需要作出非凡努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推动低碳转型的重要动力,是我国自身的战略需求。

  二、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发展的有力推手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我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从战略高度和实施层面,表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积极而务实的态度。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时空环境不同于美欧等国当年的时候,不可能依靠掠夺全球资源、先高碳后治理。我们主要靠本国资源,而且把他们一二百年的发展压缩到几十年中,自然会带来严峻的资源状况和压缩型的环境污染,因而,我们也不得不把强化的绿色、低碳措施压缩到快速发展的阶段,才能避免社会机体的灾变,保持健康科学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党的十八大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而且明确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径。最近国家发布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发展路径。

  低碳发展必须设计和实施低碳的生产模式。以扩大各种高耗能产品产量、依靠低附加值产业扩张和重复建设,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维持经济高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改变。近年来,我国作出了极大努力,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努力形成节能低碳的产业体系。

  低碳发展必须推动能源革命。提高能效、化石能源的洁净化利用、发展非化石能源取得明显进展,目标在于逐步建立一个高效、清洁、低碳、安全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我国在实施自然生态系统增汇减排战略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包括发展农、林、海洋、草地、湿地、土地利用的碳汇能力。

  低碳发展还必须设计和实施低碳的消费模式。把低碳城市建设与智能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把低碳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约束性考核指标,使公众成为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战略对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适应是以降低脆弱性和改善发展条件为目标的,采取必要的、因地制宜的适应行动可以减缓气候风险。减缓和适应是统一相伴、相辅相成的。主动有序的适应举措主要在于推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适应能力建设,减灾防灾,减轻气候变化给国家带来的危害,保障国家安全,包括水安全、粮食安全、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沿海城市及海岸带安全、重大工程的安全等,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将带动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性工程技术的进步。首先要提高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能力和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能力;提高对能源革命的科技支撑,包括节能、提效、化石能源的高效洁净化利用,发展非化石能源、智能电网、分布式低碳能源网、储能技术和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各类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分类资源化利用技术。使我国成为一个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型国家。

  低碳发展的深入,低碳试点的推广,将造就一个低碳社会。它的细胞是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村镇乃至低碳家庭……这不仅直接有利于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而且会极大地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文明水平,这对于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基础性意义。

  我国在2009年主动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2020年3项工作目标,这次“国家自主贡献”进一步提出了2030年的目标和系统性的政策与措施,必将推动我国的低碳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将使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加深入和富有成效。

  放眼未来,低碳发展更是中国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重大机遇。如果从现在起着手形成并推进一个保证中国在国际低碳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长远战略,经过30至40年的不懈努力,在建国百年之际,将会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国家。反之,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竞赛中会失去后发优势,造成长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被动局面,这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和国内需求高度一致,国内外两个大局互相促进、互相支持。低碳发展战略的坚定实施,不但有益于当代人生存环境的改善,也将惠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战略目标并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都具有深远意义。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