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潜力大
- 发布时间:2015-06-17 06:07:33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发展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在东北、西北、黄淮海等区域,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农作物节水抗旱技术。到2020年,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摘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尽管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63%降到目前的55%,但农业仍是第一用水大户,也是最具节水潜力的行业。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成为我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如何,怎样推动节水农业走进田间?日前,《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节水农业典型区域和业内专家。
加快推广节水灌溉
“解决水资源危机,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节流应为首要途径。”水利部农水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测算,全国农田灌溉的用水量年平均在3400亿至3700亿立方米之间,如能提高10%的利用率,就能节水300多亿立方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6%,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2,也就意味着48%的水被浪费。一些地方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与水资源节约保护、高效利用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推广节水灌溉也尤为紧迫。现在1立方米的灌溉水可以生产1公斤的粮食,低于发达国家1:1.2至1∶1.4的水平。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节水领域首席专家高祥照说,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而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5,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尚难有效遏制。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显示,全国多年平均缺水量为53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管理性缺水并存。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严重,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更大。
“对采取措施仍不能满足灌溉和退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的地区,要限制种植高耗水农作物,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用水需求,甚至合理减退灌溉面积。”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副主任闫冠宇说。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被引进并推广。截至2013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4亿亩,约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2%。目前,全国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和材料的厂家已有2000多家,形成了年生产3000多万亩节水灌溉设备的供应能力。
农业节水多措并举
“今年打算试着种地膜玉米,节水耐旱。”陕西省蒲城县巷刘村村民孙公利说,去年大旱,他家的玉米地几乎绝收,但桥陵镇节水示范区的地膜玉米却是大丰收。蒲城县农技站站长党高兵说,示范区的玉米用上了膜下滴灌技术,能节水三分之二,即使遇到旱情也能满足生长需求。
据陕西省财政部门测算,在灌区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需投入4至6元。在旱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仅需投入2元。通过综合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地膜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等区域优势作物,可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
中国农科院节水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梅旭荣长期关注陕西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他的团队测算,在旱作雨养农业区,如果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10个百分点,就能多利用400亿立方米天然降水。
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余刘营村的地头,移动喷灌设备每8小时移动一次,能浇10亩地,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叫小麦无畦全密节水种植模式。过去大水漫灌,一亩地要浇60立方米水,如今只用30立方米。”永年县农业局副局长赵建彬告诉记者,县里建设了2万亩节水稳产农业示范片。“邯郸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占总用水的70%,其中小麦灌溉用水又占农业用水的70%以上。”邯郸市农技站站长段美生说,市里计划利用3年时间,实现农田节水综合技术普及率达到90%,节水3.5亿立方米以上。
节水品种的选育推广也是一大着力点。5月底,一场小麦新品种节水种植展示活动在河北省高邑县举行,有32个小麦新品种参加展示,每品种展示面积1亩,展示田改浇3次水为只浇2次。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介绍,全省小麦灌溉用水大约需要70亿立方米,占农业用水量的一半。去年秋季起,河北在超采区实行季节性休耕,计划压减冬小麦85万亩,并大力推广节水抗旱品种。
“各个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和主要农作物品种都不相同,农业节水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闫冠宇透露,水利部组织编制的《全国现代灌溉发展规划》明确将分区域建立与农产品生产定位相匹配的节水灌溉发展布局。
政策杠杆大有可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占义认为,节水灌溉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肯定要增加成本和投资。党高兵说,特别是对于喷灌和微灌而言,亩均投资超过1000元。这样的投入,让农民完全负担下来有些困难。
鉴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财政资金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二五”以来,国家投入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每年达到34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的3.8倍。据介绍,对于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中央财政补助西部地区80%、中部地区60%、东部地区30%,同时要求地方财政补助剩余部分,农民只适量投劳,负担较小。
李清武是安徽省宿州市“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负责人,联合体目前流转的土地面积达4000多亩。在他看来,使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仅省水,也能省地、省时、省工,产量还能提高。相较于增收来说,投入节水灌溉的成本显得很划算。
“相比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需要更强烈,也更有动力。”高占义认为,节水灌溉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推进相辅相成,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节水灌溉是大势所趋。
目前,财政资金对经济作物节水灌溉的补贴要比粮食作物小,但因为经济作物的投入产出比很高,加之设施农业本身对灌溉方式有特殊要求,因此,在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植区,经营者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天津生宝谷物合作社主打草莓和绿色蔬菜,3年前,合作社投资92万元,打2眼深井,铺设低压输水管道12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合作社经理顾靖说,工程建成后,改善了灌溉条件,每年节水9万立方米,果蔬的品质也有了提升,算下来每年可增收80万元。
农业节水的实现,还需有力的外部机制引导。闫冠宇建议,一方面,可以出台鼓励节水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山西的一些地方实施了初始水权分配的方法,对灌溉用水实行定额管理,节约下来的水量归自己,并可以实现转让,以此鼓励农民节水。另一方面,则可以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约束粗放的农业用水行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