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牧民把他当亲人

  • 发布时间:2015-06-16 02:31:1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张五四

  “吉日嘎拉就是我的好哥哥。”牧民宝音巴图深情地说。这个28岁的小伙子解释道,在我们牧区,被牧民叫做哥哥的人,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现在他已经是白音海勒斯台嘎查(村)圣绿草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吉日嘎拉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想起3年前的今天,宝音禁不住眼泪直流。那时,这个大学毕业学调音的毛头小伙子回到草原,眼前的一切反而陌生了。就在这时,还是镇长的吉日嘎拉来到他家,鼓励他留在草原开创一片天地,并根据他们草场好的实际,帮助他们建起了草业合作社。还争取回来50万元的项目资金和农机补贴,并联合11家牧户以承包的草场入股,购买了打捆草机和铲车。怕草风吹雨淋,他还争取了10万元草原建设款,盖起了800平方米的储草棚。去年合作社收入达70多万元。

  就在他牺牲前的一个星期,宝音还在与他共同探讨下一步发展的规划。宝音说,吉日嘎拉一直告诫他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草业发展,牧区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多琢磨。

  目前,高日罕镇的牧民专业合作社从只有几个发展到了22个。有的合作社产品都卖到了北京和呼和浩特等城市。白音海勒斯台嘎查29户牧民创办的温都拉肉业合作社自筹100万元包括60万元由吉日嘎拉争取回来的“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在镇所在地建起了风干牛肉加工厂,产品销售到了呼和浩特市,比出售活牛每头多挣几千元。翁根嘎查6户牧民创办了德佶民族特色食品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包子、风干肉、饺子、奶食品等食品,虽然物美价廉,但一直打不开市场。吉日嘎拉知道情况后,多方联系客户,终于打开了呼和浩特市场,使产品进入12个大型超市,销售收入达到80万元。还在北京设立了直销点。在他的建议帮助下,去年旗里开了一家蒙古特色食品店,主要销售干肉面、羊骨面、羊杂面和蒙古包子等。

  牧民乌云达来3年前打草时受伤,失去右臂。看他不能继续从事牧业劳动,吉日嘎拉用个人名义贷款9万元,帮他筹备在旗所在地开一家乌珠穆沁羊肉食专卖店。“正当这个店即将开业时,他却离开了我们。我们真是离不开他啊。”29岁的乌云达来一说到此便哭出了声。

  高日罕镇党委、政府34名干部中,有31人家在旗政府所在地,8辆公车每周要往返200公里,开支较大不说,搭不上公车时就得打的,往返一趟80元,这对于收入不高的镇干部们来说,是不小的开销。为解决这一状况,吉日嘎拉想方设法筹措到6万多元,购置了一辆通勤车。这4年来,他与同事们一起乘坐这辆通勤车上下班,从无特例,仅此一项每年节约政府开支10万多元。该花的钱必须花,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能花。他当镇长4年时间里,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原来镇所在地的街道没有固定的清洁工和垃圾箱,他挤出资金一次性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司机对记者说,一年里他的车下乡能跑15万公里,但他回旗里的家始终都不用这辆车。

  他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草原马,一刻没有停歇

  记者采访时,翻看了他的日记。4月21日,就在吉日嘎拉牺牲的前一天,他在工作日记上写下了近期待办事项10条:邀请农业大学专家对2户牧民牲畜特殊病例进行研究;项目招投标和棚圈地方政策细化等。从到任农牧业局至牺牲的最后26天里,他的工作日记密密麻麻地写满了29页——联系协调工作、跑项目、谈业务、下乡调研,他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草原马,一刻没有停歇。

  “这22天,他下乡7次,每次都是天快黑才回来,回来就直接进了办公室,整理笔记,理清第二天办事宜,直到深夜。”说话间,苏米亚的眼圈又红了。

  有一件事儿最让同事们唏嘘感叹。去年6月,吉日嘎拉的妻子因尾椎骨裂被送往锡林浩特住院治疗,吉日嘎拉因工作繁忙无暇陪护,但只要时间允许,他就周五乘坐通勤车回到旗里,连夜驾驶自家车去锡市探望妻子,周一早晨5点再从锡市赶回旗里,搭乘通勤车回镇里工作。妻子住院3个月,吉日嘎拉一直这样奔波着。他和妻子一直两地分居,妻子在盟里工作,相距150公里。妻子有病不能生育,但他不离不弃。他和妻子非常想调到一起,但他老是在领导面前张不开口。但他却把同事图布新夫妇两地分居放在了心上,多次与旗领导谈起此事。终于在2013年把图布新的妻子调到了旗里。今年2月,他的妻子也调到了旗里,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日子。但想不到的是,一场大火却让他们天地两隔,永远不能再相见了。

  吉日嘎拉牺牲后,年迈的父母整理遗物,从他的办公室抱回一整箱共56本工作日记。父亲一边翻看,一边喃喃地说:“这几十本蒙汉文笔记,按工作内容分了20多个类别,每个阶段都列有近期待办的多条事项,还把高日罕的历史沿革、山水传说、人文故事以及每一条河、每一座山的名称都一一记下。想不到他对工作是那么认真细致,做了那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比我期望的更优秀。”

  吉日嘎拉热爱草原、热爱牧民群众,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高日罕镇的干部们都会唱《高日罕河》这首歌,因为这是吉镇长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既然在这里工作,就要爱这里的山水、这里的草原,尊重和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

  高日罕镇有两位有名的上访老人——83岁的姜爱芝和79岁的黄学秀,都是早年支边军人家属,从南方来此生活了60年,由于老伴儿去世早,她们又年迈多病,生活比较困难。吉日嘎拉刚来不久,她们就找上门来哭诉。到两位老人家里了解实情后,吉日嘎拉很快为她们安排了“五七工”社保,还为姜爱芝的儿子安排了打扫镇区环境卫生的工作,使其有了固定收入。此后,老人上访变成了吉日嘎拉的家访,他一有空就去老人家里坐坐,还经常用自己的工资给老人买些生活用品。在黄学秀家中,老人翻出吉日嘎拉临走前送来的米、面、砖茶,痛哭失声:“这些东西我还没用完,他人就没了?再也见不到了?”

  记者见到吉日嘎拉生前几个发小同学,他们感叹,过去他在镇里工作,虽然离旗里100多公里,可还能见面相聚。今年3月底他调回旗里工作,20多天竟然没有聚过一次。有一个同学实在想见他,就专门到农牧业局找他,结果因为办公室来谈工作的人太多,并没有说上几句话。他们说,虽然一年也见不了几次,但每次见面,都感觉特别开心快乐,他的豁达开朗的性格感染着大家,他就是我们的开心果。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