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货币政策走势依然稳健

  • 发布时间:2015-06-15 05:46:1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前的货币政策操作并没有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性质。如何加大货币政策力度,使流动性和实际利率恢复到合理区间;如何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缓解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真正发挥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增长、保持金融稳定的功能,需要继续研究

  去年以来,随着央行降息、降准等操作的实施,有人认为最近货币政策偏松了。真的“偏松”了吗?

  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利率和信贷调控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运行处于下行周期,总需求严重不足时,一般会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当经济运行处于上行周期,总需求膨胀时,通常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实践中,中性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维持实际利率不变,二是保持一个与经济增长率相匹配的货币供给增长率。

  2010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基调是稳健,保持货币供应、社会信贷规模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这是一种近乎中性的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有利于将流动性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流动性的核心指标是广义货币供给总量,它就像是一个池子,只有保持一定的水位,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流动性的需求,水位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经济健康运行。

  针对2013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持续下行,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实际利率持续上行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旨在保持广义货币供给量适度增长、防止通缩和降低实际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2014年4月和6月,存款准备金比率两次下调;2015年央行加大了货币政策操作力度,分别于2月和4月下调了准备金比率。截至2015年4月底,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从高峰值的21.5%降低到18.5%,中小型商业银行则从18%降低到15%。降低基准贷款利率的频率也在增加,2014年将1-3年期基准贷款利率从6.15%降至6.0%,2015年3月进一步降至5.75%,5月又降低到5.5%,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上述操作是否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转为宽松或者是定向宽松了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看流动性这个池子是不是出现了水位上涨,实际的利率是不是出现了下降。

  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比增长率从2009年9月至11月间的高峰值29%一路下行,直至2015年,增长率下降到12%以下,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而且,2012年6月以来,市场实际利率快速上扬,尽管央行于2012年6月和7月、2014年11月、2015年3月和5月多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实际贷款基准利率从2012年6月的3.40%上升到2015年3月的4.32%,达到历史较高水平。从实际执行效果看,货币供应和融资总量增长率目前远低于最高点,且相关操作已经在事实上助力了稳增长;降息则通过降低名义利率确保了实际利率不变;降准降息等操作尚未将流动性和实际利率恢复到更为合理的水平上。可见,当前的货币政策操作并没有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性质。

  综合来看,人口老龄化加快、潜在经济增长率下行;环境保护和治理亟待加强、世界经济长期不景气带动的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产能过剩和债务压力尚未缓解,等等,都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偏紧的货币政策是不利于实现稳增长目标的。当前货币政策更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加大货币政策力度,使流动性和实际利率恢复到合理区间;如何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缓解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真正发挥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增长、保持金融稳定的功能。

  (作者系南开大学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