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中医之道 中医知“道”

  • 发布时间:2015-06-12 00:31:23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关庆维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医绝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技术,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一种认识方式、实践方式、价值衡量方式与标准;它更是人类践行人生意义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康庄大道。

  一、中医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医清楚,人,永远不可能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天人一体地存在着。

  《庄子》曾说“万物与我并生,而天地与我为一”,因此而导出了中医视角下的人生态度:“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黄帝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即是人生要在与天地自然、与周围其他人的同处共生中,在共同品味生命的活泼生机中度过。

  中国历史上比《论语》还要早的一部儒家早起代表作《管子》这样来描述这种人生态度:“内静外敬”。内静,是说在天人一体的背景下,人生要活得健康,就必须着眼于整个天地人整体健康才能最终实现,这个整体健康的实践历程,起点是从我做起,内静,就是放弃了自己主动,而顺从天地人整体的调整之动。外敬,则是要在天地人整体内在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要善于体会其所提示我们如何顺应以达到天人相应的示意现象,所以中医的人生态度,是要恭敬地对待一切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要像对人一样对待那些看似无生命的事,要像对待事务规律那样对待看似有感情有思想意识能自主的人,因为任何的人和事,只要发生在我们身边,只要与我们相关,都是我们整体生命的一部分,都必须从生命的内在整体调整机制和我们如何与之呼应的角度上来确定对待态度,所以要“外敬”。

  这样的人生态度,必然导致相应的生活方式。《内经》说“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段话,系统地概括出中医提倡的生活方式。

  中医的生活方式,目标是要实现健康地走完人生,如古语所言的“度百岁乃去,而动作不衰”的健康水平,其衡量标准,《内经》描述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在今日科技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也是远难望其项背的高超健康水平。

  二、中医是一种认识方式,实践方式,价值衡量方式与标准

  中医有确切的疗效,医好了很多人,让许许多多的疑难杂症迎刃而解,很多人看中医,却很少能去探究中医的方法,而能掌握中医方法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当下中国文化热、中医热,不少人都去读《黄帝内经》,却不知有多少人能指出其中揭示的中医方法是什么?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中医的根本方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是在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即正式提出“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字面的意思,翻译为现代语言就是:以阴阳为法认识与实践,以“和”来运用“数”与“术”。

  《黄帝内经》第四篇“阴阳应象大论”系统地描述了中医的根本方法:“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把阴阳法当作道,当作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则、本来机制、开始起点、生存与毁灭的根本原因,以及万物所拥有秩序与规律的生存之地。

  这里的“神明”,与“形与神俱”中的“神”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的生命所具有的自身系统的有序性及这种有序性的自组织机制和能力,以及与该生命所存在的更大的天地系统的适应性与兼容性。中医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说生命的这种有序性及其自组织能力、与外在环境体系的兼容相适应能力,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基础。

  《黄帝内经》更进一步指出阴阳法之于中医的意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用以“知部分”,“知所苦”,“知病所主”,“知病所生”,如此才能“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进而,《黄帝内经》进一步指出了这个根本的“阴阳之法”的具体内容:“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法于阴阳”的方法视角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我们这里是从空间角度认识万物,从万物的空间上下,理解用天地这对概念描述万物时所要表述的意义。我们用阴阳来认识气血,就如同看待男女行为、状态的情形异同。

  “法于阴阳”的逻辑结构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道路,是指过程,用左右描述道路,是说这是一种有序的过程量;征兆,是讲状态,用水火描述征兆,是讲这种状态乃是一种具有彼此相对应的状态量。

  “法于阴阳”是中医的根本方法模式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通过以阴阳四象机制来揭示阐述五行的发生机制,这是万物之“能”的出发点,发生机制,内在根本机制。所以,我们这个方法,根本的是用阴阳的方法,因此叫做“法于阴阳”。这是个解开万物机理的基础方法。

  “和于术数”则是指出了对“法于阴阳”的把握关键,是要“和”,以及阴阳法运用技巧的衡量标尺,是具体的人。

  三、中医是人类践行人生意义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康庄大道

  中医的人生目标,医道标准,医术水平的衡量标准,都在强调要实现“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呢?

  就是实现人与所生活的自然同步,天地人彼此和谐平衡。

  中医讲究把生命的主导权交给生命体本身自有的那个“生命之全气”,其具有自己的调控、平衡、和谐、灵动的完善体系,只有依赖这个本身具有的“生命之全气”,才能从整体上把人体机能调控好,我们的生命才能在整体上基本不会出现大的足以影响整体生命生活的问题。而中医对于“生命之全气”本身具有的“中和”机制的发现,更让人类真正体会到这个体系洋溢着的活跃的生机是如何得以保障的,这是一种高度自治而又能充分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内在机制,从而让生命的通道更加通畅。所以,没有什么比把顺应、辅助自身机体功能的恢复与自我提升作为治理原则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理理念了。

  中医要求起居有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命要符合自然规律运用,生命才不会受伤。早晨自然界处于太阳升起的状态,人体的阳气也相呼应地处于上升的状态,心率随之加速;而下午之后,心率随太阳落而下降,晚上太阳处于潜藏状态,人的阳气也与之相呼应处于潜藏状态,睡眠中的心跳一般每分钟只有四十几下。这些自然现象都在揭示着人的生命状态是呼应着自然界的状态的,是随着太阳周而复始的运动而相应地我们身体也要按照这样的节律变化。这才是中医的生命节律观,这才是中医所说的“起居有常”的含义。所以,“熬夜熬的不是夜,是生命,是健康。透支的是生命的元阳,是妈妈给我们的‘能量包’。”

  同样地,中医说“饮食有节”,也不是讲每天、每餐都严格吃三两食物就是懂得饮食有节,更不是讲每餐摄入的蛋白质、维生素达到多少多少量就能保持身体健康。而是中医发现,自然界是节律性地变化着的,在不同季节,阴阳之气按照特定的节律而处于不同的平衡比例状态,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自然物生长状态,因而才有中华文化的二十四节气物产不同,因而才有不同的地域出产有异。而人体生命的阴阳平衡,是与自然界的这种节律变化相顺应的,所以,中医说的“饮食有节”,是要按照自然节律应季节、应地域、应人体体质地饮食。

  有的人一进空调房,就会流鼻涕、嗽嗓子,中医认为是身体卫气不足所导致的人体对环境的冷热变化适应性差,身体调控能力差,中医通过固卫气、散风、清肺等方式去提升人体气对自然环境寒热的适应能力,那么上述的那些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有些人一见到阳光,皮肤就会出现红肿,这都是人的生命状态对自然不适应的表现。都在提示身体出现了问题,与自然的亲近度不够,或是人们不懂得按照自然节律、顺应自然节律生活了。

  我认为,现代人对身体健康与疾病的认知越来越局限于具体的可感可测量的实体改变。而中医认识到,人生病是因为人生活的基本规律不符合自然之道,从而造成生命内在的规则被扭曲甚至破坏的结果,而这种生命内在规则被破坏后所表现出来的疾病情形,又反过来提醒、督促人们通过反省来改变和回复正常的生活规律,从而疾病也是生命整体维持其健康的一种补救机制,所以,每次生病都是对我们自己生命需要反省、需要升级的提示。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倡导自然观,强调要尊重自然,本质是用中医的和谐观、中和观、天人合一观去养生和医疗,通过顺应自然、辅助生命自然本性的充分发挥来实现对身体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治的不是病,治的是人。是要通过“治”实现让人懂生活规律,懂自然规律,并且顺应自然规律,让人能与自然的价值体系相吻合。

  当今的中国乃至于当今的全人类全世界,都正在处于回归中医为代表的自然中和文化的大潮中,国人应该对自身文化有充分自信,中国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与文化自信,其核心价值观与认识体系目前只有在中医中药实践中才能重新找回,这是我们真正拥有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