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少打一次药少花一份钱
- 发布时间:2015-06-08 02:31:30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王澎李文博
小满刚过,小麦正在灌浆。白马湖畔,随风泛起的阵阵麦浪正在褪去青色,麦子不久就要成熟了。
5月23日,记者来到江苏省淮安县白马湖农场的一块麦田内,已经开始泛黄的麦子被竹竿拉起的白色棉线整齐的分割成了48块,这48个小区承担着2015年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治理及生物生化协同防控技术示范的重任。
“赤霉病是江苏省最主要的小麦病害。”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和农学教授周明国告诉记者,“目前仍无免疫和高抗品种,化学防治是唯一应急措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多菌灵等苯并咪挫类杀菌剂就开始应用于我国的小麦赤霉病防治。多年来单一使用此类药物,抑制了对其敏感的病菌侵染和繁殖,然而赤霉病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加强。
周明国团队经过30多年抗药性监测发现,我国江苏、上海及安徽东部地区抗药性病菌已经形成优势群体,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存在失去防治赤霉病使用价值的风险。在山东、河南、湖北少数地区也存在抗药性病菌,存在抗药性蔓延的风险。农户一般受知识所限,往往盲目加大农药用量,这不仅进一步加重了抗药性,还常常引起农药残留超标。
“三十多年的施用,多菌灵有了一定的耐药性,甚至抗药性,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更加成熟稳定的制剂,多菌灵的市场占有率仍在近70%,同时我们也在支持新型杀菌剂的研制。”江苏省农委植保站站长田子华介绍。
我国小麦高产栽培条件下,赤霉病危害有加重态势,有效杀菌剂资源稀缺,小麦面临农药残留和赤霉病毒素污染的双重风险。为了破解用药量和抗药性双双激增的“死循环”,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团队通过室内筛选和田间验证,研发了NAU-1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一系列新药剂,能抑制赤霉病菌毒素形成。
新药效果如何,要实地勘察。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作为示范地之一,今年已经是第二年采用NAU-1制剂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了,研究员宋益民介绍,“有7亩多地采用了NAU类制剂,只要适当的剂量防治一次便能达到效果。所谓的适当剂量大概每亩有效量在8~12毫克,而多菌灵在5毫克,与过去相比多菌灵减了量,效果却是一样的。而人工成本也随之下降了。”
在2013、2014年的试验示范基础上,2015年江苏进行了大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技术示范,在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高达75%以上、病情指数高达40左右的严重发病试验地里,上述技术不仅表现了防治赤霉病的极好效果、产量稳,而且比常用农药用药量大大减少,喷药用工成本也下降50%。
据了解,江苏省小麦防治赤霉病的用药成本一般在每亩5元左右,而施药的人工成本在8至10元,占防治成本一半以上。“如果只打一遍药就能把赤霉病防治好,那么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就能提高。”周明国说,“我们的研究方向也是向着破解抗药性难题,以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
“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协同防治,不仅降低了用药量,尤其是一次用药,更是降低了成本。”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药械处处长邵振润说,“此外,在用药技术和用药器械上也要多做考虑。”施药均匀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如果加一些助剂,特别是防雨水冲刷的助剂,如有机硅等,将有助于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另外,精准施药、对靶施药、超低容量喷雾等都将有利于农药的减量使用,从而减少浪费,减少污染,提高利用率。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