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莫让“放卫星”恶习成为基因底色

  • 发布时间:2015-06-02 12:29:1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网络上总是有很多“好消息”。但转眼间你就发现被戏弄。

  近日,诸如《德国拟购3.5万组中国列车》《中国列车打入德国挑战西门子》《西门子很郁闷:煮熟的鸭子飞了》之类的消息,赫然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颇为吸引眼球,令人有天翻地覆之慨。

  但仔细一读下文,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德国真正将要买的,只是3.5万组“轮对”,也就是车轱辘加车轴,而不是整个列车。

  而且这3.5万组轮对的生意,也不是已经铁板钉钉了,而是德方“计划”购买。

  这些消息,来自新华社转发的德国NTV电视台网站5月26日文章。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轮对”变“列车”的牛皮最早在哪个环节吹出,但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是,即便是新华社这样的权威机构,也似乎很“好这口儿”。就在上个月,同样也是有关中国高铁,新华社某篇专稿,愣把中国与泰国达成协议合作修建时速150公里的铁路一事,说成是“中国高铁成功出口泰国”。

  作为中国人,谁不希望包括中国高铁在内的中国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但是,怕就怕希望越高,失望越重。没有确定的事,你就要留有余地,别漫天神吹。中国高铁在墨西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涮的经历,就说明了高铁出口不是你想就能成,既然中国能够一夜之间将引进“幻变”为国产,别的国家谁不想啊。但出现在传媒报道中的,总是一相情愿,有风便是雨,害得国人的视听和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被抛上天上、一会儿又被摔下地面。似乎60年前亩产万斤“放卫星”的创举,已经在国人性格中种下基因、染上了底色,怎么都挥之不去。

  吹得越高,摔得越重。比如“人均收入6000元”之说,带给很多国人的是被抛弃的不平感。

  德国拟购中国高铁列车的泡沫,如果仅仅局限于媒体编辑环节也罢。但事实上,通过股民在股市上对中国高铁列车制造商“两车”的狂热,可以发现泡沫绝对不仅仅局限在传媒领域。“两车”市值之高,不仅甩下了西门子,甚至直接冲高摩顶波音,但销售额如果跟波音比,就差了一大截。同样的销售额,中国“两车”纯粹是国内产值的比重,是否接近波音,公众就不得而知了;波音飞机飞遍全世界,采用“两车”的中国高铁历程世界第一,但出口至今没有像样成规模的。中国高铁好,不等于别人都买。这是两码事。

  德国铁路公司计划不久后从中国购买列车。消息一出,很多人不禁感到惊讶,德国工业品出口是理所当然,但是进口中国工业品真是十分罕见。但有人说,其实是对西门子产品要求减价的喊话。因为控制成本是企业的要务,德国铁路公司每年在列车和零配件上花掉18亿欧元(约合122亿人民币),主要从欧洲采购产品。其中波鸿轨道交通技术集团生产的轮对每组售价在2000-3000欧元之间。而据称中国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同样的产品售价要低1/3。德国铁路公司想压缩这笔开支,因此看上了中国。

  有人指出,即便真要买的话,一般不会一下子买3.5万组这么多,而是边买边用。

  无论如何,德国人能看上中国的车轱辘,看来中国产品还真是物美价廉。不过疑问也来了:既然如此,当初贪官刘志军拒绝购买国货、偏偏只买农妇丁羽心旗下的公司的高铁轮对时,太原重工可曾出面抗争?当时已经有报道说,不仅太原重工,而且还有安徽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都精于高铁轮对,但都被排挤出局,刘志军偏偏只买在他眼里不过是“猪脑子”的丁羽心的“产品”。太原重工、马钢股份,这都是老牌国企呀。怎么连老牌国企都抗不过刘志军和张曙光、竞争不过农妇丁羽心,这其中的原委,当事企业怎么至今都还沉默?无论太原重工,还是马鞍山钢铁,都不是铁道部下属企业,按说他们告刘志军和张曙光,应该没有后顾之忧。怎么当时没行动、现在也没说法?

  有人怀疑,德国拟购3.5万组中国列车的风声,有为“两车”托市的嫌疑。这事真假难说,我倾向于不信。但我们已经知道的是,“两车”股价一个月前在国内股市可真是飞上了天,被股民称为“神车”。它远远不是孤例,更不是登峰造极者。比中国“神车”邪门的事多的是。因为中国股市历来就是兴风作浪的温床,造概念编故事,看谁的舌头长;追潮流捧当红,看谁的手脚快。炒作是主旋律,投机是中心点。股民并不关心、也无从干预所持股份的企业的经营状况,一方面是听风听雨的短期行为,一方面是夸大其词、言过其实、耸人听闻、捕风捉影,等等。寡人有疾,必然有人投其所好。

  所以,有人将买车轱辘说成是买整车,在股民眼里,疑似为“两车”托市,虽然逻辑未必顺畅,但却是股民由经验而发的猜测。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