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衍刚: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洪流
- 发布时间:2015-05-28 06:4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烈现实意义的提法,把握发展脉动,契合国情民意,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和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是改革开放在新时期的新航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一、为什么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从自然禀赋看,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固有气质,中华文明5000多年生生不息,源于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敢于创新的禀性。从历史经验看,新中国开启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大门,改革开放更是点燃了人人创业创新的火种,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放开集体经济,发展私营经济等,都是着眼于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发展阶段看,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增长动力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在加剧,要素成本越来越高,必须走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升级之路。中国要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格局中占据主动,必须靠创新。世界上资源有限,而人的潜力无穷,这就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哲学意义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解放生产力,更是解放人自身的创造力,实现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时代趋势看,中华大地正在兴起新的创业创新热潮,出现了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创客、众创空间等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创业创新正在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从客观条件看,人们消费需求多层次、多样化,需要更多的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难题、形成新产业新业态的产品和服务。从制度环境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加快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广范围内加快流动。
二、如何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
如果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推动中国这艘大船行稳致远,那么打开创业创新大潮的闸门,就要靠改革这把“金钥匙”。创新与改革是孪生兄弟。现阶段的改革,不仅仅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更重要的是通过体制变革,破除一切束缚创业创新的桎梏,激发起全体人民的创造潜力,增强发展的新动能。
一是以政府自我革命为创业创新腾出空间。本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当头炮,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了创业活力。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下一步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同时,要规范审批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全面制定和实施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今年要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核心是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要在减少和纠正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的同时,做好服务质量的加法和工作效能的乘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强监管、造环境上,走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依法行政“三步棋”,推进政府自身权责调整和行政流程再造,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创业创新主体积极性。要靠产权改革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本等要素,尤其是科技和人力资本。近些年来我国科技成果丰硕,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几年居世界第一,但没有很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中间有两个障碍:一个是科技成果产权制度不合理,我国中高端科技资源70%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里,转化率却不到10%。中关村等地开展了将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赋予承担单位、股权激励等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将很快推广到全国。这些制度设计体现了“谁创新、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明晰了科技成果作为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产权归属,目的是让创新者获得与其成果价值相应的收益,有利于成果权能实现,有利于价值最大化。另一个障碍是转化不畅通,技术和产权市场不完善,缺乏知识和技术资本可交易可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使成果在上游形成“堰塞湖”。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加快建立市场化转化机制,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立法,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形成知识产权市场化产业化的完整机制,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让成果转化有法可依、依法保护;还要大力保护财产权等物权,人们只有在看到创业创新的财产得到有效保护后,才能解除后顾之忧。
三是以需求引领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放手让市场选择和配置创新要素,让市场主体面向需求开发新产品。我国模仿型引进式创新已经碰到瓶颈,技术上的“天花板”越来越多,各行业各领域迫切需要更多的原创性基础性创新,企业应以新思维、新发现、新原理,引领新创意、新产品、新技术。我国一些传统主导产业举步维艰,如果从单纯提供产品向供应链服务、全方位解决方案转型,插上创新创意的“翅膀”,就会实现附加值的倍增。因此,必须把创新的主导权交给市场,建立企业牵头、市场导向的协同创新机制。
四是营造公平诚信的法治和市场环境。公平的环境对创业创新至关重要。要加大公平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失信惩戒机制,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一路畅通。要大力反对行业垄断、技术垄断、行政垄断等限制竞争、打压创新的行为,从而保护好创业创新的火种,形成全社会的正向激励机制。
五是构建开放式人才体系。人才是创业创新的根本,要破除一切禁锢人才发展的藩篱,用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让更多的“千里马”奔腾驰骋。人才最期盼的是自由创造的空间、自主发展的权利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要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在项目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支配权,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而不是“物”上面。要实施更加积极全面的人才开放政策,降低外国人才引进门槛,简化投资兴业、出入境等手续,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全世界人才来华。
六是完善创业创新政策和资金支持方式。中小企业占全社会就业的80%以上和创新成果的70%以上,是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并具有打破既有格局的“鲶鱼效应”,但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应当成为政策支持的重点。首先要降低门槛,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在放宽市场准入、注册和经营便利化、简化创新产品审批等方面加大力度,扩大创业创新空间。其次,要继续加大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力度。今后创新支持政策要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政策。现在,国家已经设立40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启动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还有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各级政府也可以相应设立,还可根据情况考虑设立面向高校毕业生创业、科研人员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等相关基金。此外,还要完善社会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为创业创新融资搭建起四通八达的通道。
七是健全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搭建创业创新公共平台,不仅要发展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传统孵化器”,更要对创新工厂、车库咖啡、众创空间、网络空间等“新型孵化器”给予大力支持,发展一批创业特色小镇、社区等,鼓励发展创客实验基地、创业者加速器等多形式平台。企业也要由传统的管控型组织转变为新型创业平台,让员工成为平台上的创业者,从而形成市场主导、风投参与、企业孵化的创业生态系统。政府可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举办公益性或非公益性的平台、中介机构等,重点帮助缺乏经验的创业者和中小企业进行市场分析、制订计划、法律服务等。今年国家将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将向社会全面开放。与此同时,还要完善“一站式”行政服务甚至网上服务、上门服务,而且,针对创业创新者的社会保障也要跟上,以解除后顾之忧。
三、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生态
建设“创业创新友好型社会”,就如同厚植沃土、疏浚源泉,才能形成百花齐放、万流奔涌的生动创业创新格局,成为助力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一,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首先要实现创新文化的复兴。这就需要培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让创新的血液在全社会流动起来。只有解放人的思想,才能解放人的创造力。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营造自由、进取、宽松、和谐的氛围。创新本身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失败的探索也是接近成功的途径。既要敢为天下先,敢于打破传统、颠覆前人,又要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让智慧的碰撞、科技的交流、文化的融会,成为无处不在的风景线。
第二,营造风清气正的科学环境。发明创造是挑战未知、充满风险的事业,必须树立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倡导科学民主、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对人才的评价要突出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淡化论文和经费数量考核,以真才实学论英雄。全社会都要用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反对迷信,弘扬科学的“真善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强化全民素质培养和创业教育。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要在全社会打牢创新基础、树立创新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9亿多劳动者中,中级技能以上的人才偏少,高端创新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亦相对不足,世界级科学大师和国际科技领军人物更是匮乏。首先要把提升人力素质放在优先位置,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从国民教育、科学研究到创业就业等各个领域,都要鼓励创新精神。要将创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贯穿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中,让创业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完善创业教育基金、创业资助和创业导师体系,支持更多的人参加到创业创新大军中来。
第四,培养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创业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企业家们既有敢于冒险、追求物质财富的动机,又有渴望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他们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国亟需大批有着宽广视野和远大胸怀、以做实业为志趣、以创新为人生使命的企业家。同时企业家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规范行为,专注于为企业、为社会、为人民创造更多福祉。
第五,让青年人成为创业创新的生力军。青年人最富梦想和激情,处于创业创新的活跃期。在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许多新技术、新创意往往出自那些有初生牛犊、“青苹果”之称的青年人,成功企业家的年龄正在趋于年轻化。青年人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原创,最容易取得重大突破。要放手让年轻人挑大梁、担重任,在他们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冲刺阶段,推一把、扶一程,为他们打开创业创新之门,开辟各展其能的广阔天地。(作者苑衍刚系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副司长 原文刊载于经济日报5月28日第十四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