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濉溪:十年“粮食先进县”是如何炼成的

  • 发布时间:2015-05-18 04:31:2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杨丹丹

  地处淮黄海平原的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面积19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0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在36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在150万吨左右,是传统产粮大县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去年,该县在粮食“十连增”的高起点上,实现了全县粮食单产(小麦504公斤、玉米505.4公斤、大豆129.7公斤)、总产(小麦94万吨、玉米56.9万吨、大豆8.75万吨)双增长,连续十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高产秘诀?

  种粮“冠军”不差钱

  农民贷款难是农业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难题。然而在百善镇叶刘湖村采访时,种粮大户赵德平的一番话却让记者感到惊奇:“过完春节,县里的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七八家金融机构纷纷给我打来电话,想放贷款给我。我问他们最高能贷多少款,他们说只要提供两个公务员的证明和担保,最高可以贷到50万元。由于我资金周转得很快,我统统给拒绝了。”

  2011年,54岁的赵德平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流转了1700亩土地从事种粮生产。他告诉记者,自己家一共五口人,全都围着这1700亩地忙活。刚开始种植时,由于面积这么大,也是手忙脚乱的,很多管理服务跟不上,效益不是很明显。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摸索,现在种粮的效益越来越好。2014年,他在当地工商局注册了永建家庭农场。

  “别人都说农业贷款难。银行找我,我还不愿意贷款。说到底,还是我因为我种粮种出了名。”赵德平说,自己在当地是响当当的种粮“冠军”。这得益于平时通过各类途径吸收农业科技知识。自己不仅购买了各种农业技术书籍,还订阅了农业科技报刊杂志。通过所学知识,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现在耕种收全程实现了机械化,粮食单产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25公斤。

  农业设施用地不愁

  记者来到相隔不远的成睿家庭农场探访,发现这户家庭农场竟然拥有两个标准化的粮仓。“我是濉溪县第一户申请到农业设施用地的家庭农场主。正是有了合法的手续,我才吃了‘定心丸’,敢投几百万元下去,建设这个标准晾厂和粮仓。”农场主王俊良告诉记者,由于当地种粮大户较多,农业设施用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2014年,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农业设施用地问题。最终出台了一项文件,上规模的家庭农场可以申请10亩以下的农业设施用地,但是需要交每亩地3000元的押金。经批准后可以在国土部门备案,取得设施用地的使用权。如果因经营风险问题出现退出或不干现象,需要把农业设施用地复垦后归还押金。

  “有了这些配套设施,我从事农业的决心更大了。我准备今年再上一台烘干机。”王俊良说,最初自己流转千亩地生产小麦种子,主要是为江苏一家种子企业做为基地生产。随着这几年扩大发展,他准备跟这家种子企业合作经营延伸产业链,为此专门在濉溪注册了一家种子公司,准备投入一条包装生产线。这样,种出来的种粮可以直接加工送上市场。

  示范种粮形成氛围

  在濉溪县,随处可见的是大大小小种子公司的广告招牌。种子生产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这与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的功劳密不可分。”濉溪县县委书记李加玉介绍说,该县共有3个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及4个整建制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正是这些示范片的示范效应,才使得全县形成了一种比着干的氛围,农业经营主体种植粮食的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濉溪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非农化、非粮化的现象很难见到。农民对土地的珍惜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几年种粮的摸索,我发现粮食种植面积也不是越大越好,像我一个人忙碌就种两百亩地最合适。”黄新庄农民黄长福告诉记者,三年前他流转了1000亩地搞种植土豆、黑玉米。后来发现还是种粮食最好销、效益最稳。所以他只保留了400亩地继续种植,其它的土地转给别人种粮食。

  “我们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粮食产区,当地农民熟悉种粮技术。加上近年来国家对粮食种植补贴力度大,农民就有了积极性。早些年也折腾过种蔬菜什么的,最后都卖不掉。比较起来还是种粮食最稳。”道口村的柳丰家庭农场主刘超说,自己的家庭农场带动了整村的农民种粮,他们村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制种村”。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