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孤岛红顶中介要不得!
- 发布时间:2015-05-14 19:30:4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从四处跑腿送材料,多个部门盖公章,等待数月办成事,到窗口一站全受理,材料信息网上跑,一次递交全搞定……宁夏银川市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网络信息技术“联姻”,形成“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等审批服务模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更加规范、便捷、智能、高效的人性化服务。
为民服务怎能“只挂号不看病”?
中兴(银川)智慧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地企业在银川建立的公司。总工程师姜斌告诉记者,以往他们最头疼的就是办理项目审批。
“比如有一个项目需要在路口设立摄像头,牵涉到环保、交通、规划等多个部门。我一天要跑两三个局,好几天才能把审批所需的材料送完。”姜斌说,各部门的审批时限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中间环节一耽搁,有时从夏天申请的项目,要等到第二年开春才能动工。
今年再办理审批业务时,姜斌发现事儿好办了。“我们常打交道的交通、城管等部门办理的审批事项,在新建的银川市民大厅一个‘建设交通城管处’的窗口全程受理,再不用到处跑,审批时间也快了很多。”姜斌告诉记者,在市民大厅,办护照、医保、车辆违章处理、固定资产投资等都能找到对应的窗口。
姜斌所说的银川市民大厅,是与银川市新组建的行政审批服务局配套运行的市民办事场所,共有12个近2000平方米的办事大厅,700多个窗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400多项审批及其他公共服务。
新建的银川市民大厅,是问题倒逼改革的结果。“过去我们建的市民办事大厅只注重形式上的建设,没有从制度上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很多要害部门、单位不愿往里进,能进来的也是‘只挂号不看病’。”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说,由于授权不到位、不彻底,一些审批事项仍在原部门审批和流转,办事大厅的审批窗口成为部门的“收发室”和“传达室”,看上去热闹,但没有真正起到便民利企的作用。
为打破这种局面,银川市从审批机制改革入手,彻底打破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于去年11月组建成立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分散在教育、工信、司法、交通、住房保障等26个要害部门的156大类行政审批事项连人带编制,一次性全部划转到审批服务局,实行“一局一章管审批”。
信息技术助力审批高效透明
企业审批更加便捷,群众办事不再多头跑路,这得益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全新审批模式。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成立后,开发了基于网上办公的“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不同审批业务、多个服务窗口之间实现数据共享。
记者在银川市民大厅采访发现,办事窗口都按审批事项的关联度设置,对简单事项即时审批,群众“立等可取”;对联办事项实行“一窗口受理”,办事人只要一次性投递完备的申请材料,其余程序由审批局内部流转代办,“一条龙审批”;而原本需要相关部门分别现场踏勘的实行统一联合验收。
“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反感的是办事人员私设门槛,不给好处不点头”。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杨兆华说,为防止暗箱操作、违规审批等问题,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审批所需要件、办理程序、收费依据等均在网上公布。办理企业名称变更的银川市民苏宝强告诉记者,办事窗口还设置了电脑双向显示屏,在窗口外可以清楚看到审批操作过程,审批更加公开透明。
“简政放权”最直观的成果是快捷高效。目前,银川市156大类450多项行政审批的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80个工作日减少到880个工作日,减幅达79%。审批效率平均提高75%,50%的审批事项一天即可办结。
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网络信息技术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联姻”带来的智能、高效审批服务模式受到企业和群众的普遍好评。但记者采访发现,行政审批受困“信息孤岛”,“红顶中介”存在灰色地带等问题仍然存在,成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亟需破解的难题。
杨兆华告诉记者,行政审批服务局虽然从体制上打破了部门界线,但由于多数部门都在使用国家部委或区级行业主管单位统一建设的审批专网,造成“多套系统,多个流程”的问题,影响审批效率提升。
广受诟病的还有游离在监管之外的“红顶中介”。比如某主管单位的中介机构“审图中心”,在宁夏只有6家,远远无法满足图审市场需求。施工图审市场的“垄断”“勾连”现象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一位接受采访的负责人说,“红顶中介”是“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抵消了改革成效,稀释了改革红利。
银川市常务副市长马凯等人表示,下一步银川市将以问题为导向,对“红顶中介”和垄断型企业进行监管治理,建立权力程序清单,规范权力运行过程。同时,进一步强化“简政放权”的系统性、协调性、同步性,并争取央属、自治区属审批部门更多审批权下放,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释放智慧政务的更大效能。
(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