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采访记

  • 发布时间:2015-05-13 08:0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陈颐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科学减灾 依法应对”。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灾害预警、应急管理等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实质进展,在对灾害的预防、预警、应对、救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对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进行了采访。

  从北京市区一路西行,进入山区又转了几个弯,就到达了门头沟区泥石流监测点。这是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的一次集体考察活动,内容是考察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

  在清水斋堂一带,山坡上长满了杂树,路上全是灰褐色的碎石头。“这是原来那些煤矿采煤后留下的煤矸石。”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廖海军介绍说。

  门头沟曾经有2000多座煤窑,2005年全部拆除后,留下了漫山遍野的煤矸石。廖海军说,如果下大雨,这些煤矸石和山上的泥土混在一起被雨水冲下山,就会形成泥石流。“1950年和1994年这里曾发生过泥石流,这几年虽然没有发生过,但是每年6月底到9月底的雨季,还是必须要当心。”

  《经济日报》记者随廖海军踩着煤矸石走上山,去查看在山坡、沟谷和村里泥石流沟中安装的泥石流监测站:一体化雨量监测站、一体化次声监测站、一体化含水率监测站、一体化泥位监测站及一体化3G视频野外监控站。“现在,各野外监测站点的数据都已经能够实时传输到地质研究所的数据中心。”

  2011年8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关于批准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013年12月,市发改委正式批复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两个监测站、改造一个数据中心、对130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专业监测。

  项目一期工程的目标包括:在密云县、房山区、门头沟区内建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两个监测站,改建一个数据中心,完成3个区县突发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和信息集成,实现与群测群防体系相结合的预警信息报送,为建成覆盖北京山区、半山区的专群结合的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奠定基础。

  门头沟区地质灾害的现状如何,有多少灾害隐患?《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4年3月,门头沟区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644处,其中崩塌473处、不稳定斜坡81处、滑坡3处、泥石流42处、地面塌陷45处。从规模来看,各类地质灾害隐患以小型为主,有609处,中型隐患有33处,大型隐患有2处,为永定镇戒台寺滑坡和王平镇西王平泥石流。

  从受威胁对象来看,威胁居民点的隐患有181处,涉及12个乡镇99个行政村,威胁户数为2241户,威胁人口5668人;威胁道路的隐患点372处,以崩塌为主,涉及区内2条国道、1条省道、6条县道及多条县级以下道路,威胁道路总长度为63467米;威胁景区的隐患点31处,以崩塌为主,涉及13处景区;威胁中小学的隐患点5处,以地面塌陷灾害为主,涉及5所小学;另外还有55处隐患点分布在农田、果园等区域。

  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避免灾害发生呢?廖海军说,首先是群专结合,就是“村里群众+城里来的专家”。每年雨季,村里会专门安排有经验的人负责每天转山,查看安全隐患。“这些人常年在这里生活,对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山沟都了如指掌。一旦发现哪里有异常情况,会马上报告。”

  “次声仪捕捉上游次声的速度可达350米每秒,比泥石流快多了!”手指远处山沟里的一体化次声监测站,廖海军解释说,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有次声成分,频率小于20赫兹声波。这种次声可以较长距离地传播,几乎不衰减可达10公里以上,约等于声速340米/秒,远大于泥石流的运动速度(通常为每秒10米左右)。因此,泥石流次声设备能够在泥石流到达前,率先捕捉到它的次声信号,且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提前量来实现预警和报警。

  《经济日报》记者看到,半山坡上还安装着一台设备。“现在没有雨,因此你看不到它转动,一旦雨水来了,它就能测出雨量和土壤含水量,含水量大时土壤松了,就容易发生滑坡。”廖海军说。在村里一条泥石流沟旁,记者还看到一台像灯杆一样的设备。廖海军说:“这是泥位计,利用红外线反射波计算泥位和水位高度,发回总部指挥中心,到达一定程度就组织居民撤离。”(经济日报记者 陈 颐)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