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生态”引领健康生活
- 发布时间:2015-05-11 04:31:42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创新行动派
□ 本报记者 王建高通讯员 胡希虹
2015年,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从医药大省山东的众多药企中脱颖而出,以“系列微生态新药产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摘取了2014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获一等奖的唯一一家药企。
自主研发系列微生态新药,让“青岛东海药业”拥有了这样一份成绩单——申请国内外微生态新药发明专利40余项,15项已获授权,其中获美国专利授权2项,完成一类新药3个、二类新药2个、三类新药1个、四类新药3个共9个新药的创研工作,均已获得了新药证书,完成了4个保健品和4个功能性微生态食品的创研及产业化工作。
何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崔云龙说:“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活菌制剂和今天的东海!”
“挑战紫禁之巅”:抢占微生态领域的制高点
1986年,年轻教师崔云龙考取了公费赴日本留学的资格,进入名古屋大学深造。
“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严格限制抗菌药的使用,对于IBS、慢性腹泻等肠道疾病的治疗不使用抗菌药,而是用一些活菌制剂,这引发了我对活菌制剂的兴趣。”崔云龙回忆说。在逐渐认识到抗菌药对人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作用及活菌制剂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后,崔云龙想:一定要开发出自己的微生态药品,让中国人告别肠病及并发症威胁。
1990年,崔云龙放弃了月薪35万日元的优厚待遇,回到北京专心研发微生态新药;1997年,崔云龙辞去公职,带领一些有报国之志的留学归国人员,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和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开始了科研攻关之路。
第一步就是菌种的筛选。在大千世界寻找一个菌种,不啻于大海捞针。崔云龙却为自己定下了科研方向:“筛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在常温下长期保存的新菌种,疗效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菌种要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足足用了两年多时间,崔云龙和同事们在两万多份样品中,筛选出了酪酸梭菌CGMCC313-1菌株,这也是我国第一株治疗腹泻、肠炎的药用酪酸梭菌菌株。通过自主研发的发酵工艺,使得每毫升含菌量达到1亿个,芽孢比例达到95%,且产率超过国外的100倍!
2003年5月,崔云龙怀揣四项863项目,回到家乡创业,在青岛西海岸插上了东海药业有限公司的大旗。
新药进行临床试验时需要进行“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选什么样的药物做对照?考验着崔云龙的胆识和信心。抢占微生态领域的制高点,打造世界级品牌,崔云龙和他的团队决心“挑战紫禁之巅”。多中心双盲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东海药业新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总有效率为100%,而日本产品总有效率为86%;济南军区总医院的江学良教授等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表明,阿泰宁与美沙拉嗪联用治疗溃结,较单用美沙拉嗪,能显著提高缓解率和黏膜修复水平,并将复发率降低了3.5倍。
其制胜法宝是,在实现了菌种突破的基础上,又取得了中国微生态药品领域的三个革命性突破:严格厌氧菌的高产芽孢发酵技术突破、常温储运工艺技术突破、疗效突破。
“技术要牢牢握在中国人手里”:不辞辛劳普及微生态知识
凭借“系列微生态新药产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成果,东海药业获得了7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美国新药发明专利授权。
对此,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一些大财团纷纷抛出“绣球”——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竟然出价5000万元,要购买崔云龙的专利;葛兰素史克和诺维信等国际大型制药公司,也纷纷前来洽谈合作,出价甚至是当时当时东海药业评估值的两倍多。
然而,崔云龙却不为所动,毅然拒绝。他明白,专利成果转让图一时痛快,却不利于长远发展。“技术要牢牢的握在中国人手里。因为它是属于中国人的。”
众所周知,制药行业特别是生物药品开发投入极高,风险很大,要将实验室成果成功推向市场,做出成熟的产品,绝不是光靠资金投入就能解决了的。这时候,崔云龙的“拗劲”再次表现出来:国内有5000万长期为肠道疾病所困的患者!疾病不等人,不能坐失市场良机。
人体微生态是一门新兴学科。要想让医生了解,就必须向医生普及微生态知识。于是,崔云龙与他的团队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拖着拉杆箱一走就是4个月。
4个多月的时间里,嗓子讲哑了、感冒发烧了、脚扭伤了,都未能让他停下脚步,他奔波8万里,讲课110多场,培训医生6000余人,人数最多的一场培训会有1000余名医生,最少的时候只有一名乡村医生,有时一天就要早中晚讲三场……
如今,在18个国产微生态药品中,“东海药业”就占有6个,打破了日本在肠道微生态领域的垄断。其用“微生态”引领的健康生活,也正为5000万长期为肠道疾病所困的患者带来福音。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