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里子”是如何做实的?
- 发布时间:2015-05-08 06:33:44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张凤云
对于地处河北省邯郸市主城区的邯郸县来讲,在享受着城市辐射带动效应的同时,农村劳力也被不间断地吸纳着。这样的县该怎样把握未来的走势?又该如何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
去年以来,这个位于市区东部的平原县,按照规划先行的思路,在尊重乡村差异的基础上,拉开了既要“面子”、更要“里子”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幕,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村庄改造,最难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下水管网
北方的农村,春天来得晚一些。南吕固乡四留固村房前屋后那些梧桐树却已抢先一步,巨大的树冠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使得整个村子都洋溢着一股甜丝丝的味道。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离市区不到半小时车程的村庄,白墙红瓦的农房被大片麦田包围着,干净平整的柏油路通到各家各户,哪怕是犄角旮旯也见不到一片垃圾的痕迹。
“以前可没这么干净,塑料袋塑料瓶烂菜叶子都往沟里倒。路也是坑坑洼洼的。这个地方原来就是个垃圾坑。”村支书杜寿金对记者说,“现在修成了个小广场,放放老电影。晚上筷子碗一撂,搬个小板凳就能来看。你早晨过来,还能看见‘三马车’在村子里转悠,吆喝一声,各家各户就拎着垃圾出来了。我们村子离市里近,以前看城里条件好,人都往外跑,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出去的都想回来住。”
老杜说的这些,不过是邯郸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片段而已。一年多来,该县通过在农村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发掘田园风光、硬化村街道路,一个个美丽的村庄次第绽放。
邯郸县委书记何志刚介绍说:“作为河北省13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整县推进的试点县之一,去年以来,我们按照‘整体规划、重点突出、全面推进’的思路,分步打造,整县推进,结合各村实际,统筹规划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升级版新农村,让农民们着实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农民原来的老房子不动,把道路修好,垃圾污水处理好,路灯安好,广场建起来,房前屋后种上树。”县长潘利军告诉记者,去年县里整合涉农资金6377万元,实行财政奖补。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而美丽乡村建设,正如城市建设一样,最难的不是那些地面上的建筑和广场,而是地下那些看不见的排水管网。在村庄改造中,邯郸县极其重视这一关系民生和环境的关键问题,将其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这就是我们村里的‘下水道’。”西召里村的一位村民掀开天井里的一个小井盖,拎了一个铁桶出来,“这样的小渗井500块钱就能建一个,都是村里出钱。好处可大咧!我在家洗碗洗菜洗衣服,洗洁精、洗衣粉用得多,直接倒到地里,庄稼都不长。现在愿咋洗就咋洗。”
“里面就是小石子、沙子、活性炭、石英石,学名叫高效多介质过滤技术,水通过这个管子流到桶里面,层层渗透,就过滤了,就达到了排污的标准。”县委副书记冯晓梅介绍说。
目前,邯郸县家家户户都建起了这样的生活污水小渗井,保证了地下水不被污染。除此之外,该县还在村庄街巷硬化时留出了10多厘米宽的小沟,堆设石子便于雨水下渗,涵养了地下水,解决了农村污水横流的问题。
握老镢把的手,更能体会乡村的味道
前些日子,一场春雨绵绵地下了起来,看着雨没有停的意思,河沙镇南街村的冀学武便召集几个老哥们来到了村里的书画社。这些平日里握老镢把的手,掷笔挽袖,挥毫泼墨起来了。
“平时就是种地,也有出去打工的,都不是闲人。他就是瓦工,抹墙的。”冀学武指着一位身穿粗蓝布褂子的老人说,“爱好,写写字,做做诗,也是一种休息。”
河沙镇,从明代嘉靖年间就是邯郸三大集市之一,集贸市场的所在地就在南街。一直以来,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冲淡文化的繁荣,这里不仅有方圆知名的农民书画社,而且成立了“野草”诗社、“俏大嫂”舞蹈队、模特队、太极拳队、戏曲队等30多个群众文化组织,每年还举办农民书画展、桃花笔会、农民赛诗会、庆元宵农民文化艺术节、写赠春联等活动,并且已有10多名农民成为省市级书画协会会员了。
“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我们都要送对联。农村盖房子都要盖个影壁墙,以前都是买瓷砖往上贴,现在都请我们去给画。比买的那个强。迁新居、娶媳妇,都请我们去。”冀学武说。
文化和艺术,大都来源于乡土,散落在民间。这一点对邯郸县来说也不例外。
邯郸县懂得来自土地的艺术家们的价值,并给予了他们充分的尊重。从太行山里走出来的平调落子剧团就是这样根植进了乡村的泥土中,并且在西召里村农民的手里红红火火地传承了下来。
“‘不浇园,不掘地,不能不看落子戏。’西召里落子剧团成立于1944年,代表作《吕蒙正赶斋》、《借髢髢》曾唱红冀南大地。现在剧团里的人有空了就在村里的小广场上唱上一段,不光老人孩子,年轻人也来听。”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建英感慨地对记者说,“关键还在于这些民间组织,有了他们,这些乡土文化才能真正有活力。”
为了支持乡村文化活动,邯郸县按照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的标准,在全县158个村建设了农民文化活动广场,配备了必要的文体活动器材。全县半数以上的村建起了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大院。在全力抓好现有农村秧歌队、舞蹈队、太极拳、农民模特队等文艺表演队伍的基础上,还精心培育了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通过他们组织各项文化活动,带动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美丽乡村绝不是刷刷墙,搭个屋顶这么简单”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随着寒潮天气的结束,邯郸县的广大农村到处都能看到农民耕种的身影了。这个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全国产粮大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还来自土地。然而村民们也告诉记者,单靠这点粮食的收入,要想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显然是不够的。而美丽乡村,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显然也只能是个漂亮的空壳。
“美丽乡村绝不是刷刷墙,搭个屋顶这么简单。”潘利军说,“最核心的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们将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毗邻主城区的优势,发展旅游、采摘、农家乐,因村制宜发展乡村经济,为美丽乡村注入持久活力。”
“从邯郸市到我们村开车不用半小时。周末了,带着孩子来种种菜、摘摘果子,吃上一碗红米饭南瓜汤,晚上再看上一场黑白胶片的露天电影,挺好。你像这一家他两层楼,就三口人,住不完的房间就可以拿出来做旅游。”杜寿金指着村里一户人家的小楼对记者说,“还得有活干,没活干也不行。”
“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邯郸县充分尊重各村庄的差异,结合各村自然条件、村庄文化,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西召里村发展了300亩核桃园,建起了花卉大棚,发展油牡丹林下经济。通过土地流转,成立了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梓苑花木种植公司;裴堡东村建起了苗圃基地、蔬菜种植采摘园;西里堡村建起了葡萄采摘园,发展乡村游……
“卤水点豆腐,一斤黄豆就出两斤四两豆腐。不像石膏点的,能出5斤。就放点油,放点葱花一炖,你能吃到豆腐味儿。大家都说是小时候的味道,真是这样。”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李之杰说,像这样地道的农副产品,邯郸的乡村还有很多。
在流通环节,该县借助供销社改革,建立了雨垌农副产品智能配送中心,设置“智慧邯郸”便民服务终端,终端机上开设“供销商城”购物模块,上连6家农业合作社、8000余亩种植基地,下接全县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社和60余个居民社区,年可配送小杂粮、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2万余吨。
除此之外,集农资超市、日用品超市、社区饭店、就业培训学校、手机缴费点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已遍布全县各乡镇,成为周边村镇的新的商品和信息集散地……
如今走进邯郸,你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在北方农民那平淡而真实的生活背后,那些星星点点的村庄,一如地里的庄稼一样,伴着雨露在成长。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