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带会不会加大地区差别
- 发布时间:2015-05-06 00:32:1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随着一大堆政策的提出、一大堆战略的布局、一大堆眼花缭乱的鼓励措施颁布,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似乎已经是信心满满。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各个省、市似乎都多了几张拿得出手的名片,例如西藏是“一带一路”重要窗口,天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湖北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腹地,福建是海外贸易重要枢纽等等,我国的经济增长极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从各地的要职来看,当前经济增长带的布局与1980年开始建立的首批经济特区不同,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以点实施的,而且实施的范围小、城市少,最终的发展也未能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的基尼系数反而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大,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
现在各地都成为发展道路中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够实现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兴起之后必然实现“自贸区”的发展,“自贸区”的发展又将推动水运、陆运、海运的进步,从而加速类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的共同发展。注意,前提是“如果能够实现”,那么我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南方至北方、从沿海往内地的人们,都能享受到这些政策带来的惠利。
一系列的政策实施数量之多、强度之大实属罕见,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管理层对改革的坚实信心和大胆尝试,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方面将其解读为急功近利地制造泡沫。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当一国经济基础并不稳定时,通过创造大量的优惠措施以及过度的对外开放,在获得大量机遇的同时,必将承受更多的风险。
尽管我们当前一直自称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并表示已经从“要数量转化为要质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大家都还在很着急地追求着速度。大量城市在尚不具备实力的情况下就敢于向国家申报“自贸区”,我们可以把这解读为勇气,也可以解读为想“不丢脸”,因为“自贸区”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一些城市想跟上发展节奏而不顾及自身实力。
阿里巴巴的“双11”能够让11月11日当天的销售数据惊呆全世界资本市场,却无法作为其全年营业的考量,而且2015年4月份左右这段时间最容易断网、成交失败、发货慢、买到残次品。各地政府急于落实或跟上某些重要政策,也会将发展的重点集中在某些区域,就会导致忽视大多数地区的发展,从而出现层级分离、供应链断裂、管理混乱、分歧加剧等问题,所谓的辉煌也只是一闪光而已。
最初的5个经济特区中,靠近香港的深圳非常成功,隔海相望的厦门以及旅游胜地海南都有突出表现,挨着澳门的珠海并不出众,而汕头似乎已经被人们淡忘。不同经济特区的发展和落寞,未来必将显现在“自贸区”、经济带等各种区域,发展也将参差不齐。
当前,各地都在展现自身的优势,至今没有见到挖掘自身不足的地方政府,单纯的进攻势必会造成防守的漏洞,基础建设中薄弱的环节所展现的短板效应,会将辛辛苦苦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
在我国一度以房地产为国家战略发展的情况下,各种政策已经成为“有地就是王道”,在老百姓和投资方的眼中,哪里成为“自贸区”哪里的房价必然大涨,哪里成为经济带哪里的土地必然值钱,增长极成为发展保底,靠地吃饭的思维,至今仍旧令大多数企业沉寂在“土地”的美梦中,而不思索如何进行升级换代来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
而在我国贫富悬殊依然大的情况下,大量的增长极有可能会将其所在区域的贫富悬殊扩大化,这是因为增长极会将周边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其中,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而且不确定能否带动新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也不能过度乐观。
在政策密集下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预计后续还有接二连三的政策出台,企业和地方政府要做的不仅仅是趁着政策东风,而是要思考如何将政策转化为生产力,打造优质的产品。对此,笔者始终坚持质量为重,比如几乎不打广告的“老干妈”并没有享受“自贸区”“一带一路”等优惠政策,就是通过过硬的产品走出了国门。这直接反映出质量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抛开质量不谈而高谈新常态新政策,是胆怯的体现。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