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上海在行动——写在2015全国园艺作物水肥一体化和水溶肥技术研讨会之际
- 发布时间:2015-05-05 09:45: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农业生态环境关系到上海这座城的生活品质和发展后劲,因此,上海未雨绸缪,连续五轮实施了《上海市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市农委制定了《上海市2015-2017年化肥减量计划》,行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农业生态环境是否能经受住重大挑战?借着2015全国园艺作物水肥一体化和水溶肥技术研讨会的机会,记者专门就该话题采访了市农委副主任殷欧、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朱建华等相关人员。
基础牢不牢看看数字就知道
“耕地质量是保障基础生产能力的第一要素,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物质基础,而化肥农药双减则体现了农业生态价值的潜力和希望,上海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早,十年前后的数据显示,上海耕地质量基础牢,药肥双减前景看好。”殷欧说。
殷欧介绍说,与2004年上海市第一次耕地地力调查、评价结果相比,2013年第二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结果让公众颇感欣慰。高产田占耕地总面积近56%,提高了近5%;中产田占耕地总面积超30%,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不到19%,耕地地力等级呈现高产田增加、中产田持平和低产田减少的格局。
与其他地区突发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同,上海都市农业的战略定位预防了上海耕地被重金属污染的风险,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土壤样本数占总样本数近86%,符合二级标准的占总样本数近11%,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土壤合计面积202亩,已于2006年退出食用农产品生产。2010年以来每年抽检地产稻谷等农产品样品,重金属检测结果全部符合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
通过积极开展农田化肥和农药使用“双减”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上海市化肥、农药总用量大幅度减少。肥药双控措施得力,农业秸秆废弃物综合处置率也大幅度提高,蔬菜秸秆废弃物处置率100%,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80%以上。
稳基础必须有措施
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文章,不能依赖利益刺激农民的保护积极性,更不能花拳绣腿,而应该采取科学规范的措施,在这方面,上海不仅起步早,而且还体现出上海的智慧和能力。
记者了解到,上海已建立了全覆盖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其中3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00个市级、400个区县级耕地地力监测点和100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定期进行耕地地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朱建华告诉记者,目前市郊建立了11个千亩以上的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农业示范区域,集成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还田、种养结合技术。通过推广应用三肥(商品有机肥、专用配方肥、绿肥)和新型植保机械、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防治等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减少示范区化肥农药使用和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用智慧迎接新挑战
“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离不开优质土壤,上海整建制推进全国农业示范区建设更需要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势,为此,市农委制定了《上海市2015-2017年化肥减量计划》,至2017年,化肥亩均使用量在现有基础上减少10%,用行动迎接新挑战。”上海市农委蔬菜办主任陈德明的话,揭示了上海整建制推进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行动纲领之一。
上海大小麦、绿肥和冬季深耕晒垡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茬口模式近年来成效显著,特别是把“三三制”与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结合起来之后,效果更为明显。上海的精准土壤、养分、水分资源管理与产业的匹配度越来越高,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较,上海的人才、技术、资本等各项优势还没有充分聚集起来,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还没能体现“上海模式”优势,因此,在现有理念和措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化解挑战,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上海必须有更多更有效的行动。
近日举办的2015全国园艺作物水肥一体化和水溶肥技术研讨会或许开了一个好头。记者发现,除了外省市参会人员外,来自上海产、学、研、推、用等农口环节的近30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在为时6个小时的研讨过程中,几乎没有人提前离场。
由此可见,围绕蔬菜、果树、观赏植物这三大类经济作物群展开水肥一体化技术研讨,政府的引导推动,引起了市场主体的主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