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走出国门的中国“蓝领”

  • 发布时间:2015-05-05 01:30:4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劳动者之歌

  24年前,中专毕业的他来到钢管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电气维修工;今天,他已是中国工人最优秀的代表之一,通过改造创新,让钢管加工的“洋设备”逐渐中国化。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渤海钢铁集团钢管公司管加工部的主任电气师李刚。除去头上众多光环,钢铁公司内部一句“有问题找李刚”,是对他专业技能的最大肯定。

  几天前李刚才从美国回来。作为走出国门的中国蓝领工人,李刚把响当当的中国技术带到了国际舞台,向世界证明中国工人的能力和价值。

  二十载苦干成专家

  “我不聪明,但我相信勤能补拙。”李刚说这话时,声音不大,但眼神坚定。

  1990年,李刚毕业后成为渤海钢铁集团钢管公司管加工部一名电气设备维护人员。当时,公司主要设备从国外引进,是世界炼钢、轧管、管加工最先进设备和计算机技术的优化组合,被工人们称为“联合国”。进口设备的安装调试一般由外国专家完成。为防止技术泄露,不准中方人员进入外方工作区域。

  “我那时就下定决心,不管有多难,都要把技术学到手。”自认为不聪明的李刚把外国专家的到来看作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有了这样的决心,他下班后就留在厂里,外方专家工作到几点,他就跟到几点。看到对方需要工具,他就主动递过去,脏活累活抢着干。偶尔闲下来时,他还主动上前请教。时间一长,外方专家与李刚也熟络了起来,破例允许他进入工作区协助,李刚成了厂里第一个参与设备安装调试的中国工人。

  天天和厂里的洋设备摸爬滚打,李刚不仅摸清了机器的“脾气秉性”,而且还能熟练地驾驭它们。20年来,从挑战“洋设备”、改造“洋设备”,到超越“洋设备”,作为钢管生产一线的一名普通职工,李刚带领同事们先后完成100多项行业领先的技术改造创新,打破了国外在管加工领域的多项技术垄断,将普通的设备维护工作干成了高技术含量的研发岗位。经过李刚和同事们的改造创新,管加工的设备逐渐从“联合国”转变为“中国化”。

  在钢管公司,李刚有一个创新工作室,在这个工作室的墙上写着近期的主攻方向和马上需要完成的攻关项目。在他的带领下,同事们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讨论问题,许多新点子、新想法也从这里诞生。

  远赴美国创佳绩

  2014年5月,李刚远赴美国,开始了新的“征程”。李刚把自己的技术经验带到了美国项目的设备调试现场,担起了解决电气设备安装遗留问题的重任,尽快调顺设备,保证设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试生产。

  李刚时刻牢记着此次赴美工作的职责之一—带徒弟。他耐心地指导美籍员工,无论是工艺操作,还是电气知识,“洋徒弟”们的技术日渐娴熟。新招聘的美国电气维修人员克瑞斯特夫以前在一个小厂干过,对美国项目的设备软件系统不熟悉。在生产过程中,李刚克服了语言沟通的困难,满腔热忱地把自己精通的电气技术知识和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通过耐心讲解和实践操作,一点点地传授给克瑞斯特夫,使他能够独立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尽快融入到公司的工作环境中,其技能水平也日渐提高,团队意识明显增强。一次,李刚让克瑞斯特夫写出美国电气维修所需的工具,准备进行采购,没想到转天他就把自己的工具和大工具柜拉来了,放在工作区域里,干活时常用自带的工具。李刚表扬了他,可他却说:“这是应该的,我非常喜欢到咱们公司工作,一起建好,一起受益。”

  李刚凭借过硬的技术优势、严谨的敬业精神和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担当起中国文化传播使者,赢得了美国员工的信任。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大家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在不同的中西方文化融合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名美国员工自发在主厂房NDT操作室插上了中美两国国旗。(科技日报北京5月4日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