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的“经济账”
- 发布时间:2015-05-04 16:29:31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回首历史,世博会是“晴雨表”,也是“助推器”。它见证了一些国家的经济繁荣,也曾在经济大萧条时推动了一些国家走出经济困局。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结束美国大萧条梦魇
1933年,美国经济正值大萧条的严峻时期。自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以后,美国已有5500家银行倒闭,银行系统全面崩溃,国内失业率高达25%,房屋价格直线下跌。
尽管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召开,但芝加哥世博会却精彩异常。在“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主题下,工作中的炼油厂、电控拖拉机、牙膏生产线、面包生产线统统被搬到现场。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也首次展出,拉开了美国作为“车轮上国家”的序幕。这次世博会中,展馆多为临时建筑,由此推动了新型建材和建筑业的发展,为美国经济下一次繁荣打下了基础。
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经济指标都稳步向好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也大减一半以上。
芝加哥世博会在美国经济从危机走向新一轮繁荣中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加快了以美国为引领的现代化在全球的传播,成为众多使美国日后进一步融入和主导国际秩序的历史元素之一。
1970年大阪世博会——宣告日本重新崛起
1970年大阪世博会开幕时,日本举国上下已经经历了战后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在20年中,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重新崛起为新兴世界经济大国,成为首个举办世博会的亚洲国家。
历史学家认为,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加上之前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宣告了日本在战后重新崛起。特别是大阪世博会,在改变日本国民“战败国心理”、推动日本经济融入世界方面作用巨大。
总体上说,日本用于会场建设、相关投资等总费用达到3.3万亿日元,远远超出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的费用(2.7万亿日元)。但这届世博会大大推动了大阪的交通、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推动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带城市群的形成,对日本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布局具有极大积极意义。得益于这次世博会,日本此后10年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强劲势头。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激发商业区潜力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第一天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那年的世博会为德国创造了3万个就业机会,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消费需求,举办城市的市政建设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德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和形象得到提高。
在汉诺威,许多与2000年世博会相关的投资和项目一开始就考虑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项目后续利用问题。基于这个工作框架,世博会许多项目被成功地建设完成,这股推动力即使在世博会结束之后依然保持着,并且导致了2001年~2002年,大量气势恢弘的商业贸易建筑的诞生。
2010年上海世博会——打造中国名片
2010年,世博会来到中国,来到了上海。为期184天的世博会完圆满落幕后,人们给上海世博会算了一笔账。
直接收益方面,截至闭幕,上海世博会吸引了7000多万游客光临,超过1970年日本大阪6400万的世博会历史纪录。世博门票收益进账100亿元人民币。而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推算,在世博会举行的半年内,其直接带来的旅游收入超过800亿元人民币。
同时,上海世博会仅土地拍卖的收入就在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世博会对上海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值将达5%,对整个长三角投资的影响将达40%~50%。这股世博经济热带来的经济效应,将望可持续10~15年,继续带动上海经济。不过,更重要的是,世博会帮助上海变成了世界级城市,为中国打造出了对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