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米街道聚集近4000个创业团队
- 发布时间:2015-04-30 10:32:05 来源:金陵晚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创业已成为时下最热的话题,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这条不足300米长的街道上,已经聚集了近4000个创业团队,平均每天有36家创业公司在这里诞生。
中国过去还从未有一个时代,涌现出像现在这样多的创业者。不过大家都知道,最终能被成就的只是少数。
创业生死场
每天上午10点钟准时到车库咖啡靠近点餐台的一张桌子旁就坐,打开电脑,收发邮件,与团队的其他五名成员沟通产品改进问题,联系博物馆推广项目——这是60后创业者刘寰青每天不断重复的工作。
作为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第一批创业者,47岁的刘寰青见证了几年间这条街道变成创业者云集的“圣地”的全过程。
“最初来的时候,车库还只是一个咖啡馆,虽然提供一杯咖啡可以坐一天的优惠,但真正来的创业者不多。”2011年4月刘寰青第一次到车库咖啡来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内心的孤独感,“我1994年开始在北京创业,做过机票业务,开发过软件和应用,有成功也有失败,我无法克服的是没有人同行的孤独,创业的人太少。后来我发现车库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就义无反顾地来了。”
刘寰青一坐就是四年,其间来来往往的创业者成千上万。刘寰青做的是一个名为3D博物馆的项目。同在车库咖啡创业的皮影客创始人胥克谦、快约创始人季晓武,以“道器大哥”尊称刘寰青,他们自称是车库咖啡里的苦行僧,三人驻扎时间都已超过两年,经常在一起倾诉和交流,关系密切。
然而,最近刘寰青开始焦急了。过去一年,快约和皮影客都拿到了融资,已带领团队搬出了逼仄的车库咖啡,各自拥有了宽敞的办公室,但刘寰青的项目停滞不前。
“做3D博物馆要跟各个博物馆合作,把他们的藏品拍下来呈现到网上,没想到大部分的公立博物馆完全封闭,不接受我们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不愿意合作。”他有些沮丧地对记者说。
海归创业者王烁面临的问题也不小。他与合伙人韩晓龙共同开发了蚂蚁公社创业项目,希望搭建一个为大学生和企业之间提供链接服务的社区。“最开始创业资金是我们俩凑的,不到10万元,要付房租、给员工发工资等,不到两个月就基本烧完了。”春节前一周,公司总共剩下不到8000元,为了留住公司的核心——一名技术开发人员,王烁用了六个小时试图说服他,得到的答复依然是:不发工资我就不来上班了。
要入圈吗
对于从小在美国长大的陈光来说,国内的创业环境让他有些不太适应,尤其是圈子文化。
陈光是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和计算机双硕士,曾经卖出自己设计的房地产中介系统,2011年回国创业。
陈光很快发现中美两国的地产完全不同。2014年5月,Binggo咖啡宣布进行孵化器项目的筛选,陈光带着团队第一拨入驻,他们当时还没有项目,也没有方向。陈光最终选择了幼儿教育产品这个领域,带领自己的六人创业团队在Binggo咖啡的一张小桌子上开启了第二次创业之路。但一场场活动之后,没人选择陈光。“因为我是海归,很多人觉得我不了解中国市场;我自己未婚,又去做幼儿产品,投资人就更不相信了。最重要的是,我没有校友资源,如果通过校友情结的链接,融资会容易很多。”
“大部分人来中关村创业大街都是来找圈子的。”清华科创董事长秦君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
对于北大1898这样的组织来说,圈子制度也是其核心。北京大学校友创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蔡润维告诉记者,北大1898的200个股东均是北大校友,90%以上是70后,大部分是有社会地位的企业家、创业者,只有两个90后。
进入圈子,就能轻松获取圈子里的很多资源。蔡润维向记者举例:“前几天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要参加中欧的商业训练营,就在群里众筹学费,目标是12万元,不到一个小时已经拿到了50多万,这就是圈子的力量。”
圈外的人想进来,圈里的人也有想逃出去的。托马斯·骆在最近的一篇文章“珍爱创业,远离创业大街”中发表了自己的离开宣言:“当不能成为一个足够有差异性的存在时,我们决定不在这条街上。”让他恐慌的是“这条街上呆得越久,大家就长得越像”,“这里的一切很容易陷入‘抱团取暖’的集体无意识和集体狂欢,而在享受着狂欢的同时又少不了互相扰攘”。《财新周刊》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