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茶马古道走出“成都品牌”

  • 发布时间:2015-04-30 02:34:2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刘艳涛张艳玲

  春分时节,当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茶树还未吐翠,成都平原西南边缘的绵延山地间,采茶姑娘的双手已经在芽尖欢快地舞动……嫩绿的芽叶经过千年传承的制茶技艺,便成就了扁平挺直的明前“雀舌”。轻取一匙放入老成都盖碗之中,以茶盖为天,茶船为地,沸水入杯,清幽的茶香随着氤氲水汽升腾……确有几分“天地人和”之境。

  制茶人唐永良提醒说,由于冬暖春早,成都茶可比江浙等地茶叶主产区提早近1个月上市,记者品尝的可是名副其实的国内早春第一杯“暖”茶!

  成都人爱茶,天府之国茶馆多、茶客多,被誉为“泡在茶缸里的城市”。但你可能不知道,成都产茶制茶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康熙、乾隆两帝都曾御赐墨宝而留下佳话。如今,在成都平原逐渐形成了聚合度极高的茶业基地和茶业工业园区,成都茶产业已经在各大名茶“厮杀”之际悄然壮大。置身四川千亿川茶产业战略布局,站在农业品牌化和“互联网+”的风口,成都茶香能否飘进更广大的消费者心里、飘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已经成为成都茶产业提质升级的关键。

  茶与城相生,产与村相融,占领品牌打造上风口

  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紫铜壶,还有那跑上跑下的堂倌……成都老茶馆的一切似乎都散发着细腻悠长的生活趣味。成都与茶之渊源,千年前便有交织。作为川藏一线茶马古道的起点,在其西南山地的湍急山涧中,历千年风霜的青石板路上,马夫杵拐而成的“拐子窝”至今仍清晰可见。

  时移物迁,如今成都街头车水马龙,经济发展紧跟北上广,却没有改变这座城市从容豁达的精神气质。成都人喜茶爱茶的传统被一代代传承,不仅成就了其繁荣的茶馆经济,也造就了其“休闲之都”的城市特质,更改变了数以万计成都茶农生活和乡村落后面貌。

  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陲的蒲江县成佳镇是一个因茶而焕发光彩的美丽小镇,2万余亩茶园随着山丘起伏向远方延伸,茶海之中配套齐全的新村更显得宁静安逸。记者从正在采茶的茶农那里得知,每棵茶树一年四季可采摘40多次,三月到十月都是采茶期。2014年,成佳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万余元。镇内新建的西部茶都商贸市场内交易繁忙,工业园区中茶企林立,以绿昌茗、嘉竹、蜀涛等省级龙头企业领头的数十家茶企每年在此创造出数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

  与成佳镇相距不到百里的邛崃市夹关镇是成都另一颗闪亮茶星。四面环山,林木苍翠,白沫江横穿集镇中心,不仅风光旖旎,而且还是成都茶叶的生产加工中心,培育出了以文君、花秋为代表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驰名商标,茶业综合产值达10亿元。

  原本偏远的丘陵山地,是如何因这一叶香茗而变了模样?嘉竹茶业公司总经理马隽见证了近30年来成都茶业的发展,他用了“天时地利人和”六个字来回答记者的问题。

  “在地势上,成都西部正好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雨量充沛,正是茶叶生长的最适宜产区。”马隽表示,凭借先天优势以及改革开放后不断释放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成都茶业迎来大发展。

  2000年后,茶叶首次与粮油、蔬菜等并列,成为成都市十大产业之一,老茶园改造、新品种引进等一系列工作也随之不断推进。全市茶园良种化率达85%,全省最高。2009年,成都划出30余个茶产业优势乡镇,制定推行10余个茶叶生产标准,出台政策鼓励非农资金进入,以支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如今,成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鲜叶产值近7亿元、茶叶加工能力达4万余吨的兴农富农产业,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然而,成都茶产业强劲发展的同时,提质升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成都171家茶叶企业中,产值上亿的仅7家。面对茶企多而不强,品牌多而不大的格局,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说,在生产上,成都茶叶基地面积和加工能力都已接近天花板,未来的机会在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而品牌化是转方式的重要抓手。

  2014年,四川省1号文件拉开川茶重振大旗,成都位列其重点打造的“中国名茶核心区”内。今年初,成都市市长唐良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成都将打造更多农业“天府品牌”,让“天府粮”、“成都味”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全世界。“在省市两级农业品牌战略中,成都茶业俨然站在了品牌打造和产业升级的上风口。”成都市农委主任许兴国表示。

  贯“两化”,攀“两网”,天府茶业稳步转型

  随着阵阵清新扑鼻而来,鲜叶不断被机器吸进了“肚子”里,仅30秒便“吐”出,第一道工序“蒸青”完成。在嘉竹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记者见识了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机械生产的完美结合。蒲江县副县长陈贵告诉记者,规模化、标准化是品牌建设的支撑。从2005年嘉竹引进全省首条全自动茶叶蒸青生产线开始,蒲江茶企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升了规模化速度,同时也很好地传承了传统手工提香技法和手工精制技法。

  茶叶加工产能的不断扩大与万千茶农分散种植模式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突出。“特别是在消费者对质量安全越发关注的大背景下,破解分散种植模式下的质量监管难题,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可控的原材料供应链条显得尤为关键。”成都市农委副主任伍本康表示。

  2005年,蒲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茶园托管和统防统治模式。同心村最早尝试,村支书王君贤告诉记者,在托管模式下,茶农直接将茶园委托给合作社成立的托管公司管理,公司按茶企的要求实施标准化管理;“统防统治”则是以“三优两免一补一返”(即优惠提供农资、优先收购、优价收购、免费技术培训、免费病虫害防治、标准化茶园管理补助、年终返利)的激励措施,使茶企与茶农建立起合作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成都全市茶叶专合社已达81家,带动茶叶基地超过20万亩。

  “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投入品管理和技术规范问题,标准化有迹可循,茶叶品质和安全有了全面保证。”蒲江县委书记刘兵说,在政府与茶企合力推动下,逐渐形成了包括蒲江县茶叶地方标准、蒲江雀舌产品标准、蒲江雀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14项茶叶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并先后获得了“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国字头荣誉。

  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早已渗入成都茶产业,为其带来新的机遇。在蒲江县茶叶产地市场西部茶都中控室,从各大茶园、茶企生产车间、收茶点、农资店传回来的即时画面在LED屏上一一显现,各项土壤、温度等数据也被及时传回。蒲江县县长刘军表示,农业物联网技术将为茶业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的全产业链升级带来新突破。

  在电商领域,成都茶企也早有实践。绿昌茗公司在淘宝天猫开设品牌店,3年时间便实现了年销售额从不足10万元到100万元的跨越。公司电商负责人王院生告诉记者,今年初,公司已经组建起专门的电商团队,与四川农大合作研发针对电商的新产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认为,一些茶企探索的线下品牌专卖模式,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而电商使低成本的有效市场拓展成为可能。

  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运用,进一步夯实了成都茶产业基础;多功能的挖掘、产业链条的延展,更是开阔了成都茶产业的思路。在有“万担茶乡”美誉的邛崃市,全长15公里的“邛茶走廊”已经建了大半。邛崃市副市长李建告诉记者,作为邛崃灾后产业重建的重要载体之一,“邛茶走廊”以打造现代化标准化茶园为主体,同时将在沿线呈现一批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精品茶庄,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每年吸引数以万计游客下乡采茶制茶的中国采茶节;集文化博览平台、科技创新平台、观光旅游平台为一体的“中国黑茶之源”主题公园;志在打造茶马古道第一村的临济镇……成都茶业早已成为了集一二三产于一体的产业。

  大整合,细定位,品牌建设路径渐渐清晰

  优异的品质、悠久的历史、公认的饮茶文化、扎实的产业基础……毫无疑问,成都茶品牌提升已箭在弦上。然而,花秋、绿昌茗、蜀涛……这些进入“亿元俱乐部”的成都本土茶叶品牌知名度并不高。许兴国认为,茶企各自为阵、品牌资源相对分散,造成了成都茶叶品牌小散乱的格局,找准品牌定位、整合品牌资源势在必行。

  近年来,“蒲江雀舌”品牌的探索为成都茶品牌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发。2008年,“蒲江雀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后又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蒲江县政府办主任余家洪说,“蒲江雀舌”作为区域公用品牌,由专门成立的蒲江雀舌茶叶协会管理使用,并对授权使用此品牌的企业产品进行品质把控。授权企业可以在区域品牌之下,结合自身特点打造企业品牌,反过来又促进区域品牌的发展。

  在“火前、火后、嫩绿、黄芽”等众多蒲江古已有之的茶品中,为什么选中“雀舌”呢?当年推动“蒲江雀舌”区域品牌打造的核心人物马隽表示,简单的东西是最容易被记住的。“立顿就是一个包,铁观音就是一个球,普洱就是一张饼。”马隽认为,因形似小鸟舌头而得名的雀舌同样具有简单而鲜明的特征,这对品牌传播尤为重要。

  通过年年举办“中国采茶节”集聚市场人气;组团奔赴北上广、香港、台湾等地茶博会;广邀茶界专家、省内外经销商,积极推介,“蒲江雀舌”产量与产值都保持高速增长。蒲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骆良云表示,2008年前,“雀舌”年产量不过万把斤,如今其产值占了蒲江全县名优茶的大头。

  作为“蒲江雀舌”首批被授权使用人,唐永良调整了产品线结构,将“雀舌”作为主打产品。随着“蒲江雀舌”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客户已经拓展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唐永良说自己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互为背书的关系,感受到政府支持与企业自身努力缺一不可。

  “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模式已经得到成都各大茶叶主产区主管部门重视。”徐兴国介绍说,3月18日,在蒲江、邛崃两地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采茶节上,“邛崃黑茶”被正式授牌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都江堰市也已经启动了“青城茶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申报工作。

  虽然都以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为突破口,但品牌定位却完全不同。“近年来,绿茶消费比例连续下降,而以普洱为代表的黑茶、以金骏眉为代表的红茶开始受到市场青睐。”花秋茶业公司副总经理余鹰认为,邛崃处于茶马古道川藏一线的第一站,正是当年藏茶发酵的起点,与黑茶具有极深的渊源,具有很好的茶品牌打造的文化基础。

  “目前关于茶叶价格理性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比起价格已经被炒得较高的普洱,邛崃黑茶如果主攻中端市场,前景可观。”王庆认为,就如同高端红茶金骏眉的大热,反而带动了价格亲民的祁门红茶的热销一样,邛崃黑茶面临同样的机会。

  在邛崃夹关镇黑茶广场的石柱上,“邛崃——中国黑茶之源”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表明了邛崃黑茶基于茶马古道历史的形象定位。“如何将这一品牌形象传播出去是关键。”邛崃市农发局局长陈汉云表示,区域公共品牌与县域形象互为背书,然而在全国2800多个县域单元中,邛崃并没有太高的知名度,如何让消费者特别是川外的消费者认识“邛崃黑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低成本的品牌传播方式成为可能。今年采茶节,蒲江、邛崃两地的活动内容早已跳出了采茶环节,骑游、采茶、制茶、品茶、摄影、山歌对唱等等一系列参与性极强的子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成都市农委官方微信“成都农业”所推出的“别样的花秋茶之旅”,当日阅读量便破千。

  县域资源有限,能否从市级层面整合茶叶品牌,以快速形成市场影响力呢?举全省之力打造的云南普洱茶便是成功的范例。许兴国透露,在市级层面,农业品牌建设工作早已开始谋划,经过一年多的基础调研工作,目前已经筛选出了一批有产业基础、有市场潜力的优势产业,将重点进行品牌整合,产业基础较好的茶产业也在其中。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