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凝固的”尼泊尔历史震后能否重现?

  • 发布时间:2015-04-29 01:31:0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很多人说,想回到4月25日14时11分(北京时间)之前的尼泊尔去看看。

  那时,尼泊尔的古建筑依然完好,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宁静、神秘。

  据网友悟空和他的同事称,截至4月26日傍晚6时,尼泊尔8.1级大地震损毁了不少重点古建筑,其中多座为世界文化遗产。

  比姆森塔倒了,玛珠庙塌了,这些历经时光沧桑的建筑,最终没有敌过板块之间的强大挤压力。

   加固还是等待,这是个问题

  近年来,被天灾人祸损毁的历史古建筑,不在少数。

  2003年12月的一个凌晨,一场6.3级的地震悄然袭来,摧毁了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伊朗巴姆古城中超过80%的建筑。

  2009年4月,地震击中了意大利中部城市拉奎拉。这座始建于13世纪的城市,保留了大量罗马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但它们中的多数,没有逃过此劫。

  即使是现存的历史建筑,同样面临着种种不可预知的风险:地震、泥石流、海啸……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侯卫东主持了我国一项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对于中国不同地区文化遗产面对的风险,人们在原则和概念上有认识,但“对风险类型、等级和如何处理等,并没有科学计划”。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程师王林安表示,对文物建筑抗震的基础研究,我国做得还不够。对古建筑进行防震加固,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它要求施工方既懂得地震知识,又熟悉将要加固的建筑结构,还要清楚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加固时,后添加上的配件只能是古建筑的配角,对原有的结构起辅助作用;要尽可能保持建筑物原状,尽量少干预。否则,加固本身,可能成了对文物的破坏。

  “对古建筑提前采取抗震措施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很难做。”侯卫东坦言,学者专家可以把历史建筑面临的风险分析得很清楚,但要下决心对建筑“动刀”,又不那么容易。防护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文物的真实性。到底是等一等,让文物的真实性能多留一天是一天;还是为了抵御未来某天可能的风险,抓紧时间做预防?侯卫东说,全世界的文物保护界,恐怕都在这两种观点间徘徊犹疑,没有定论。

  尼泊尔损毁建筑或可重生,应“保护现场”

  有报道指出,震前两周左右,地震专家在加德满都开会,强调在尼泊尔这样的地震高风险地区,应做好抗震准备。

  抗震的措施还没有做好,地震已经袭来。如今,从照片里看,多座庙宇和宫殿,只剩下断壁残垣。

  “地震造成这些历史建筑瞬间倒塌,或者主体结构坍塌,但是它们并没有消失。”侯卫东分析说,“现在还不知道建筑物的具体损毁情况,修复它们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好下定论。不过,如果能拿原材料按照原结构进行修复,完全有条件让倒塌的建筑物重现。”

  古建筑修复,提倡使用传统材料和传统技术,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建筑原有的建筑结构。侯卫东估计,尼泊尔此番被损毁的一些建筑,本身就是尼泊尔民众日常还会使用的庙宇,可能“一直在修”,相关传统工艺应该得以继承。相比修复建筑物的难度,建筑内的壁画、佛龛才更为棘手——这些文物可能在震中碎裂,很难彻底拼凑复原。

  相比而言,纯木质结构的历史建筑复原难度较小,它们即使垮塌,整体性仍在,可以把垮塌的梁、柱和椽等大的构件按照传统工艺重新“拼装”;王林安同样也指出,木质结构建筑本身抗震性也比较好,损毁不会太严重;但那些砖石结构的建筑则比较麻烦:地震中,砖块掉落,整个粉碎,几乎不可能将其完全复原,不可避免要采用新材料,对其重新进行粘结和加固。这类重建的建筑物,“永远回不到过去的状态”。

  如果回不去,还要不要重建?侯卫东说,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对被损毁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进行多方面考量。

  2003年伊朗巴姆古城遭到地震破坏后,伊朗宣布对其进行重建,经10年努力巴姆古城已经从废墟中走出;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的文化古迹遭遇地震重创后,意大利政府出资1.5亿欧元用于50个修复项目,据报道,对拉奎拉及其周边地区的修复重建工作,将持续到202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管在尼泊尔强震后发出的声明中就提到,将协助尼泊尔从灾难中重建,包括历史遗迹和加德满都谷地的建筑。

  “现在要做的,是尽可能‘保护现场’,不要随意翻动建筑物垮塌后留下的砖瓦石块。”侯卫东建议,最好能保存地震现场的完整性,等到有条件的时候,对其进行测绘、记录和研究,启动科学修复和重建程序。

  (科技日报北京4月28日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