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要为 心要正
- 发布时间:2015-04-24 06:13:34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姜 范
中国政府网的“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开设一年来,收到超过12万条网民留言,有代表性的留言被原汁原味地送到总理案头,这条倾听收集民意的快速通道被众多网友信任并点赞。
与此相反,一些政府网站成为“僵尸”、“睡眠”网站,内容更新迟缓、网民意见没答复、办事流程不流畅,耗资不菲的网站成了敷衍了事的摆设。
网站的有为与不为,是勤政与懒政的区别,也是为政心态的不同反映。
适应新常态,要有好心态。
在“蛮拼的”主流之外,“为官不为”的不和谐音尤为刺耳。更有甚者,言必称“新常态”,将“新常态”当成懒政怠政的挡箭牌。这种消极心态蔓延开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就被泛化甚至被庸俗化了。个别官员辞职本是占比极低的个人行为,被不负责任地渲染为成规模的“官员辞职潮”,本来各不相同的辞职原因也被想当然地解读为新常态的压力所致。
不可否认,在经济新常态下,“三期叠加”带来的挑战,的确前所未有。无论服务人民还是经营企业,顺风顺水的时候顺水推舟、顺势而为相对容易,难字当头的时候迎难而上、有所作为就难得多了。面对严峻的考验,有人心生畏难情绪,有人固守保守心理,或者知难而退、回避矛盾,或者踢皮球、把困难丢给别人,进入不作为的消极状态。挑战在前,有些干部动力不足、激情消退,凭借丰富的“经验”,以“认认真真走过场”代替真干实干。认为只要不贪不腐,就是好官,就可以稳稳当当地保住头顶的官帽。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的就是在其位必须要谋其政。这种无功也无过的太平官,即便脸色再好看态度再谦和,依然是懒政怠政的表现。
无论哪种心态何种病因,都违背了为政之德,背离了百姓的重托和组织的要求,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把新常态当成托词和借口,说到底还是对新常态的不适应。政绩难了,管得严了,甜头少了,一些干部就不习惯了,思想上的不适应必然带来行动上的不合拍。再往深处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一旦“总开关”出了毛病,就难免私心压倒公心,对乌纱帽的关注度必定超过服务老百姓的责任心。只有补好精神之钙,强健公仆之心,焕发奋斗精神,才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过沉甸甸的历史接力棒。
其实,清廉与实干,本来就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聚会要自己坐车去了,吃饭要自己埋单了,逢年过节没有礼品了,这样的变化远算不上严苛,只是回归到正常状态而已。在约束中工作,在监督中干事,是现代社会为官从政的基本环境,并非对领导干部的额外要求或过度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在“四个全面”的引领下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能否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面前蹄疾步稳,群众在热切期盼,世界在高度关注。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此时精神状态如何,将起到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唯有保持信念坚定、积极进取、勇于担当、锐意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才能攻坚克难再创辉煌,才能无愧于中流砥柱的重任。
疾风识劲草,烈火炼真金。换个角度看,新常态其实是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大显身手的大舞台。
忠诚敬业、公正为民、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一些优秀的干部成为新常态下引领时代的榜样先锋。被称为“司法改革燃灯者”的法官邹碧华,以远见卓识、法律素养和对司法事业的热忱,赢得所有人的真诚敬意和共同缅怀。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邹碧华现象”的出现,就是一曲理想信念的时代颂歌,就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强大力量。
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开放创新与严谨勤奋正在汇聚成转型升级的强大力量。已经走向世界的华为、中兴、航天科技,无一不拥有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众多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以十足的活力和冲劲演绎着中国经济的生机勃勃。
保持好心态,时时在状态,你会发现,新常态其实是个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未来的公正平台。
(本系列述评完)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