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那些好的东西,本不该抛弃

  • 发布时间:2015-04-22 02:31:3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何烨

  将近100年前,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金来到还是战乱中的中国,为了探究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金教授发现,东亚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精耕细作+种养兼业”的基础上的高企的土地生产率。

  和美国土地广袤,单位面积劳动力少的禀赋不同,东亚农业几乎吃干榨净了每分每毫生产资源,除去良好的栽培管理技术,城乡之间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大经验。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城市上海都没有西方那般发达的下水道系统,城市人口的排泄物和污水完全靠周边农村的农民每天清晨一桶一桶运往农村,制作成为有机肥再施用到土壤里,最终完成城市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进一步估算可以发现,每天将一百万成年人的粪便施用于田间,可以给土壤带来一吨多的磷和两吨多的钾,而这些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源”全部都被西方发达的下水道系统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了环境污染。

  这种高效利用各种农业资源甚至达到吝啬程度的同时,是对劳动力的不惜投入。在一个小农家庭,男性劳动力带来持续稳定的土地收益,而女性劳动力则意味着商品化、货币化程度更高的养殖业、手工业和经济作物带来的短期收益。两者互为补充,这便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似的传统小农家庭的典型生活场景。

  20世界60年代开始,在世界经济范围中的一些传统农耕区开始绿色革命,一些高产品种和农业技术由发达国家推广到发展中国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启了两国贸易,双方签署的第一项协议,便是中国向美国订购13座规模最大、设备最现代化的肥料工厂,几年之后,中国成为了世界首屈一指的肥料消费者,更不用说,之后又成为最大的肥料生产者。当然到了90年代,中国也开始意识到过量的化肥施用,带来的不仅是增产,还有对环境的负担。

  粪肥无处利用,秸秆一烧了之,过去宝贵的农业资源都变成了农业废弃物,在处理他们的同时反而带来了生产成本。其实金教授当年对东亚农耕技术的肯定也并不代表这一套经验就可以适用于美国,他认为农业生产这种极度依赖自然环境的经济活动,真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也是我们讲烂了的一个词——“因地制宜”。

  都说中国农业未来的方向是高效、集约、环保的现代农业,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如果把“精耕细作+种养兼业”中一些有益的发展理念也全盘抛弃,不仅增加了转型的成本,而且得不偿失。在一个高效的、运营良好的循环农业模式中,不存在农业废弃物,每一环的产出都是下一环的投入,即使在过程中有排放,也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这样的“精耕细作”才是真正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而在一些“猪—沼—果”的小循环中,已经实现了种养结合中的效益最大化。

  那些好的东西,我们本不该抛弃。生态循环农业,我更愿意将之看成是对传统农业理念的继承,同时又基于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农业发展方向。土地资源有限,那么地力就需要持续的补充;能源有限,那么可再生能源就会不断地被寻找和研发出来。当丰富的农耕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加有效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这种可持续对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会更有意义。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