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旅游扶贫 让大山里的美景走出去

  • 发布时间:2015-04-21 00:29:4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作为我国扶贫富民的重要领域,旅游扶贫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旅游的带动下,不少贫困县市的山区乡村逐渐成为游客接踵而至、旅游快速发展的高地。

  昔日老少边穷,今朝富美家园。越来越多的贫困乡村和群众,通过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10.6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80多万个乡村旅游经营户,年接待游客9.6亿人次,年经营收入约2800亿元,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300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9%。

  洞天福地大美织金

  “真诚欢迎更多朋友到贵州织金观光旅游,同时品尝织金美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日前,“洞天福地·大美织金”织金县旅游推介活动在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举行,织金县委书记崔英魁向全国人民盛情发出“邀请帖”。全国工商联扶贫部部长王钢治,全联旅游业商会会长、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院长王平出席推介会并讲话。

  织金位于贵州中部偏西、毕节试验区南部,素有“溶洞王国、煤海磷都、宝桢故里、竹荪之乡、山水之城、百泉古镇”之称,是贵阳“1小时经济圈”和“黔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织金以卡斯塔地貌、清凉宜人的气候条件、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为特点,推出以织金洞、乌江源百里画廊、织金瀑布、织金古城和少数民族风情为代表的织金旅游产品,同时结合北京地区旅游客源市场,开拓和打造织金县文化旅游线路。

  织金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首要解决了旅游交通问题。几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形成的交通网络,不仅缩短了织金与贵阳、与周边县区的距离,更明显提高了交通舒适程度,使织金在交通区位上真正进入“贵阳1小时经济圈”。借助大交通优势,贵金线(贵阳-织金)、黄金线(黄果树-织金)、百金线(百里杜鹃-织金)引导来了各方游客。织金县致力促进旅游文化整合,基本形成以织金洞景区为龙头,以织金大峡谷、织金瀑布、织金古城、乌江源百里画廊为连线,以龙场营上、熊家场白马、茶马红艳等乡村旅游景点为补充的大旅游格局。

  王钢治表示,全国工商联扶贫部一直关注支持织金的扶贫工作,织金县委、县政府通过与旅游业商会的合作,大力发展旅游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工商联将继续支持织金旅游发展,加速推动地方扶贫。

  多措并举促旅游扶贫

  在推介会上,织金县与相关企业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全面启动织金旅游新一轮发展建设。

  崔英魁表示,2012年,国发2号文件从国家层面赋予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明确提出贵州要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去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织金县被纳入了贵州省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同时是“毕节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窗口和桥头堡”和“毕节市旅游发展的引擎”。

  今年是织金的“文化旅游建设年”,在景区建设方面,以“一洞一城一寨”为主线,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织金洞景区为龙头,以织金大峡谷、织金瀑布、织金古城、乌江源百里画廊为连线,以龙场营上、熊家场白马等乡村旅游景点为补充的大旅游格局;在配套服务方面,三甲、绮陌两条40大道等城市干道的建成通车,以及通村油路(水泥路)的广泛覆盖,为承接对外交通、畅通景区道路、延伸旅游路线打下了基础,城区市政设施、公共交通、酒店客房、娱乐场所等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城区游客服务功能;在文旅融合方面,坚持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理念,充分挖掘织金古城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着力促进文化旅游互动共赢、协调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溶洞文化、宝桢文化、财神文化、祈福文化、砂陶文化等为主要载体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为讲好织金“乡愁”故事、补充“灵魂”文化储备了丰富的资源。

  从交通条件看,几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形成的交通网络,为织金搭建了便捷通道;从景区路线看,借助大交通形成的区位优势,织金与贵阳客源集散地、与周边重点景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为织金与加强县外景区的交流合作,融入贵阳、黄果树、百里杜鹃、黔东南等旅游路线创造了便利交通条件,织金将成为贵州省内旅游路线的重要节点,贵(贵阳)金(织金)线、黄(黄果树)金(织金)线、百(百里杜鹃)金(织金)线的繁忙指日可待;从游客来源看,依托高速公路、铁路、高铁等大交通的辐射带动作用,织金不仅可以广聚省内客,还能够吸引珠三角等省外客,织金旅游“井喷式”时代即将来临。

  数据显示,一季度织金县共接待游客150.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83%、27.15%。

  旅游扶贫成效明显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对于扩大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均具有积极作用。

  从国际上看,南非实施《减少贫困计划》、负责任旅游、旅游中的公平贸易、旅游扶贫的企业激励、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等五项战略;印度深入实施“负责任旅游行动”的旅游扶贫战略,形成了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广泛联动工作机制;日本则走农旅结合的道路,振兴农村经济……旅游扶贫已经成为国际上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旅游业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我国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旅游是最好的扶贫和富民方法之一,尤其在山区扶贫和乡村开发之中。综合拉动性强、扶助功能大、投入成本低、受益面宽等特点让旅游成为不少地区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贵州省江口县、内蒙古阿尔山市和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国家旅游局定点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旅游局给予三地政策、资金、规划、人才等多方面的扶持,为贫困县的脱贫富民引领了道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3年,江口县接待游客达3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亿元;2013年,阿尔山市共计接待旅游者1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7亿元;2013年,巴马接待国内外游客263.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89亿元,旅游创汇822.54万美元。

  “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也是国家旅游局积极探索的旅游扶贫之路。自2000年以来,先后确定宁夏六盘山、江西省赣州市和吉安市、河北省阜平县、内蒙古阿尔山市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其中,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六盘山旅游区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社会总收入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

  去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意见为旅游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国务院扶贫办提出:“到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要求,致力于使乡村旅游重点村实现旅游年经营收入超过100万元,经营户每户增收5万-10万元,每年直接拉动1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间接拉动5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图)位于织金县桂果镇织金河下游的马场村附近,高55米、宽35米的“织金桂果瀑布”。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