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晋商后裔种大田

  • 发布时间:2015-04-21 00:32:5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晋商的故乡山西,至今流传着一句民谣:“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记者最近在晋商重镇太谷县采访发现,务农的晋商后裔运用科学技术与规模经营纷纷发家致富。

  1亩地担着买,10亩地推着卖,100亩地等着卖

  记者见到武海牛是在他的大棚里。正值4月初,这个宽8米、长70多米的大棚里长满了一人高的黄瓜秧,随处可见顶花带刺的鲜黄瓜。“等过几个月黄瓜下了,还能再种西红柿,一个棚一年下来至少赚三四万吧。”像这样的大棚,武海牛家一共有4个。

  武海牛所在的范村镇象谷村是太谷县最早种植大棚蔬菜的地区之一。目前村里95%以上的农户都在种大棚菜,连同周围村镇已形成数千亩的设施蔬菜生产区。“成规模之后好处多啊。”武海牛说,“技术、农资好推广,销售也不成问题了,1亩地是担着买,10亩地推着卖,100亩地就是等着卖。”

  记者在象谷村看到,不少农户的大棚外都停着汽车。武海牛告诉记者,象谷村家家户户都有车,村民“开车种大棚”已是寻常事。因为种大棚的收入高,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很少,不少村民还在县城买了房。武海牛也给即将成家的大儿子买了一套,连装修共花了50多万元。

  太谷被称为省城太原的“菜篮子”,像象谷村这样上千亩的设施蔬菜种植区还有20多个。此外全县还有规模养殖小区380个,干鲜果园区20个,百亩以上家庭苗木农场50个。

  “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是太谷农业的一个特点。”太谷县农委主任王保利表示,“近年来太谷县一直推行‘连片发展,财政奖补’政策,同时通过机制创新破解土地制约因素,有力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太谷县农民去年人均纯收入为14027元,增长12%,两项指标大大高于山西的平均水平。

  打着大伞种大枣坐着飞机卖技术

  在太谷县沙子地村的红枣基地里,有不少“大个子”的身影。这些金属支架比枣树稍高,顶部呈伞状,一根根竖在枣树旁。“可别小看这些架子,到了秋天就靠它搭起雨棚,防止雨多裂果。”太谷县兴谷枣业公司董事长李栓明说,像沙子地这样的红枣村,几乎家家以枣为生,种植和管理经验十分丰富,对于实用技术的推广也十分积极。

  太谷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枣乡”,太谷壶瓶枣更是美誉远播。李栓明告诉记者,目前新疆的不少地方都种植壶瓶枣,一些太谷枣农看准了市场需求,坐飞机远赴新疆,为当地提供嫁接、修剪等种植技术和枣树管理经验,受到当地枣农欢迎。

  “太谷是晋商故地,这里的农民特别‘精’,懂市场、重技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快。”说起科学技术对太谷农业的作用,县科技局副局长陈立新感触颇深。“太谷农业的科技含量高,一靠政府重视,二靠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扎根,三靠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四靠高素质的农民。”

  王保利告诉记者,太谷农民对农业技术有很强的学习意愿。“比如搞职业农民培训,很多地方组织不起人来,但太谷县去年组织的培训,每天都有130多人在听课,都是自发自愿的。”

  散户养牛四五头合作社后养群牛

  “进了合作社以后,养牛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忙完了早上的饲喂和挤奶工作,老孔坐在牛舍外,点起了一根烟。现在,他不用再自己备饲料草料,也不用自己挤奶卖奶了。以前他和老伴最多养5头牛,还挺累人,现在他家总共有40头牛,收入也翻了好几番。

  位于阳邑乡的太谷昌晟农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目前已有奶牛养殖户12户,奶牛870头。合作社负责人侯建刚说,合作社与蒙牛签订生鲜乳收购合同,在管理上实行统一场地,统一饲草、统一挤奶、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与养殖户散养相比,合作社大大减小劳动强度,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牛奶的产量、质量也都提高了。”

  为了顺应奶业发展的趋势,合作社也在积极推进标准化和产业化。“现在是一个养殖户一个圈,今后要实现分群,引进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所有流程都由电脑控制。”侯建刚说,合作社还在太谷开设了8家鲜奶吧,为本地配送巴氏奶和酸奶,向产业下游延伸。

  像昌晟农牧这样的合作社在太谷还有很多。近年来,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太谷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形式渐成气候。据初步统计,太谷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达80%。

  “人们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而太谷人靠发展农业致富,说明农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山西省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郭卫东表示,“深入挖掘农业的潜力,向农业要效益,农民也完全能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实现小康目标。”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