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如何走出过剩怪圈

  • 发布时间:2015-04-20 15:31:10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周芳 张茜 通讯员 李君

  开栏语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一季度我省经济平稳开局,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中部靠前”。

  经济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经济下行压力越是加大,越要务实担当、竞进提质。

  今起,本报开设“坚定信心 竞进提质”专栏,展现各地、各行各业积极有效应对的主动作为,提供创新驱动的典型经验,记录湖北竞进提质的坚实步伐。

  倒下,或是重生?

  鄂钢,这个始建于1958年的钢铁元老,站在了生死存亡的悬崖边上。

  一本《日航重生》,悄然摆上鄂钢人案头。

  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残酷现实里,偏于一隅的鄂钢,能否像曾经破产的日航,奇迹般重生?

  开春以来,一场关于企业生死的讨论,在鄂钢内部轰轰烈烈地展开。

  大而不倒,政府会挽救过剩产能?

  ——走出幻想,一切只能靠自己

  “我1992年参加工作,那时铁矿石原料几百元钱一吨、钢材4200元一吨。如今,20多年过去,铁矿石几千元钱一吨,钢材价格2300元一吨。”鄂钢集团总经理助理、宽厚板事业部部长王虎祥说,原料、人工成本持续上升,而钢材价格却一降再降。

  钢铁行业,真的到了最艰难的时刻。

  中钢协最新数据:今年初,钢材价格降至20年来最低点,去年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仅0.85%,今年1至2月行业亏损持续加剧。

  再看鄂钢,去年虽然守住微利不亏的底线,但产品结构单一;历史包袱重,去年仅承担离退休、内退人员费用达1.5亿元,人年均钢产量仅300吨左右,劳动生产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财务成本重,前期银行贷款投入项目建设,每年交银行利息就5亿元左右,每天开门成本近千万元。

  江阴西城钢铁停产,成都无缝钢厂停产……

  眼看兄弟企业一批批倒下,鄂钢高层意识到,一直喊“狼来了”。这次,狼真的来了。

  鄂钢,会倒下么?“不可能!”这是大多数鄂钢人的第一反应。

  共和国第一批地方钢铁企业、9000名员工的大集团,背后涉及家庭至少3万人,昔日的辉煌让不少鄂钢人相信企业“大而不倒”,甚至心存幻想,就算钢铁产能过剩,政府总不会见死不救吧?

  鄂钢人的幻想,日航人也曾有过。

  当大多数员工认为日本航空公司“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时,2010年,这家被誉为“民族骄傲”的公司宣布破产。幸运的是,在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带领下,仅用两年零八个月,日航重生。

  危机中的鄂钢,能活下来吗?“第一遍看不懂,看得几乎要睡着。几遍下来,触目惊心。”这是不少鄂钢中层干部学习《日航重生》的真实感受。

  年产量300万吨,于企业是天大的事;可于市场,鄂钢产量占全国市场需求不过四千分之一。

  政府会出手挽救这四千分之一吗?“市场经济下,政府不会轻易救市,即便政府有心救企业,产能过剩,市场也不会留情面。”边读日航故事,鄂钢人开始明白,要存活,唯有自救。

  斗志,在鄂钢人心中燃烧。

  越压越上,市场会回暖?

  ——走出惯性,面对短暂回暖与长远趋势,坚定转型

  “全国两会后,你们怎么看宏观经济?”

  见到记者,鄂钢集团副总黄浩东言辞恳切地追问。

  3月底,寒冬中的钢市迎来久违的回暖。以建筑钢材为例,上海、济南等地吨价一周上涨20至160元。

  回暖,触动着鄂钢人心底挥之不去的钢铁情结。

  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大宗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已经改变?“从2001年开始,就传来钢铁产能过剩的声音。然而,国有企业的产能被限制了,民企却迅速扩张;有些守规矩的地方产能被限制了,不听招呼的地方产能却异军突起。”业内人士说。

  于是,饿死胆小的,产能越压越上。“钢铁行业陷入‘越过剩越发展’的怪圈。”鄂钢一位高管说,几次反复,钢铁人在感受“产能过剩”带来切肤之痛时,似乎仍对市场抱有幻想。

  万一市场回暖呢?日子也不是不能过。

  在短暂回暖与长远趋势间,在转型与回潮间,有人迷茫、有人徘徊、有人躁动。

  是追逐短期利益走老路,还是迎难而上谋转型?

  观念的博弈,思维的惯性,思想的冲撞,在鄂钢人心中,卷起千堆雪浪。

  “放眼全国,钢铁企业中要么像宝钢,有不可替代的技术;要么像沙钢,将成本降到极致,沙钢吨钢成本比其他企业低200元左右。”鄂钢总会计师龚正刚说。

  反观鄂钢,产品多是“大路货”。

  再看市场,全球大宗商品供过于求仍将持续,国内产能过剩不容回避。

  “大路货只有一时之力,支撑不了企业的未来。”

  “化解过剩产能,转型升级,不是剪指甲,而是壮士断腕。”

  “理性看待长远趋势与短暂变化,利用短暂回暖为长远转型赢得空间。”

  讨论中,鄂钢人转型的共识在凝聚,转型的意志更坚定。

  成本,只是老板该操心的事?

  ——走出庇护,化小核算单元,“阿米巴”让人人操心成本

  3月底,鄂钢冷轧厂正式更名为冷轧公司。

  “厂”到“公司”,名称的微妙变化,传递鄂钢裂变的内核。

  “厂是一个生产主体,隔绝于市场;更名为公司后,变成独立市场主体,原来的成本考核改为利润考核。”冷轧公司总经理刘波坦言,现在只有实现了利润目标,才有钱给工人发工资,压力山大。

  深刻变化,缘于《日航重生》中“阿米巴”的启发。

  “阿米巴”经营,是稻盛和夫挽救日航的制胜法宝。即,将企业划分为一个个“阿米巴”(小细胞),让其独立核算,而不再大树底下好乘凉,让每一位员工都来操心成本,都有成本控制意识。“阿米巴”变革,在鄂钢动了真格。

  冷轧公司原料库小组原有13人,现逐渐减到4人,任务照样完成;精打细算改变运输方式,每月仅原料运输一项就节约30万元左右。“以往公司下达成本核算时,下面各分厂意见很大,因为这样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现在,各分厂从被动降变为主动降,节约的就是利润。”龚正刚说。

  与冷轧公司同步改革的,还有宽厚板事业部和条材事业部。先采取模拟法人制,条件成熟后,更名公司,实现独立法人制。

  成本,不止是老板该操心的事。“阿米巴”分部门核算,触动鄂钢人转变意识。

  条材总厂厂长骆志平把近3年的20多万个生产数据进行录入分析,花费2个月建立“班组成本考核系统”。该系统把每吨钢的成本消耗量化到每个班组、每个生产环节,跟员工工资全面挂钩。“以往工人下班直接走人,现在交班第一件事就是去抄耗能表,把数据输入电脑,当班的工资通过系统就计算出来了。”“以前觉得产钢就会有废钢,现在力争不产废钢。”

  骆志平说,只有老板操心成本是国企的通病。“阿米巴”思维,把市场压力传导到每一位员工,把可控成本交给一线员工,“毛巾要拧得一滴水不留”。

  钢铁元老,只能吃钢铁饭?

  ——走出钢铁,主业精干,相关多元

  年初,网上一条“钢铁巨头不再产钢”的传闻,让鄂钢人愕然。

  不做钢,鄂钢人还能做什么?

  多年前,曾有人建议鄂钢出资2亿元买下武黄高速,那时鄂钢每年仅利润就十亿元左右,“一条高速,根本看不上眼”。

  还有人建议鄂钢上市。“上市不就是为了圈钱么,鄂钢有的是钱,上市干嘛。”“小富即安,缺少危机意识让鄂钢现在很被动。”王虎祥说,等到遭遇行业寒冬,周遭一望,除了钢,鄂钢还有啥?

  残酷的现实让人清醒:依靠钢,但不能依赖钢。

  鄂钢人开始谋划,主业精干与相关多元。“螺纹钢、桥梁钢是鄂钢的拳头产品。”鄂钢副总艾兵说,做精主业,就是要将这300万吨钢做到不可替代。

  未来,鄂钢将在板材、工业用材、精品建材上三足鼎立;优化品种和渠道,不赚钱的品种和区域,坚决淘汰。

  吃了半个世纪钢铁饭,鄂钢人还有没有其他生路?

  去年,鄂钢集团旗下物流港务公司发挥整合优势,港口作业量同比翻番,实现利润704万元;

  旗下贸易公司积极拓展工程直供、钢材配送到工地等业务,实现利润1442万元,同比增长44%;

  鄂钢医院拓展本地医疗市场,实现利润429万元,同比增长90%,目前正在探索医疗养老产业;

  后勤集团与鄂州城市发展相结合,在餐饮、饮品、生活区服务等方面实现产城共融,去年实现利润近百万。

  据悉,眼下非钢收入占鄂钢营收不足10%,未来几年,将逐步增加至30%至40%。“放一根绳子,就是一条生路。”艾兵说。

  看清趋势,坚定转型,鄂钢在试探着走出过剩的怪圈。

  仍在怪圈中徘徊的企业,又该如何作为?

  思考已摆在眼前……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