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致富我们就帮谁发展大棚
- 发布时间:2015-04-20 03:31:23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阎红玉实习生肖迪
前不久,记者前往位于吉林省榆树市西北45公里的八号镇,在八号镇棚膜蔬菜产业的核心区——北沟村,我们见到了北沟村党总支书记刘占文,这位东北汉子。墙上的公示板上写着“用心、用力、用理、用情”八个大字,村民们提到他们的主心骨、贴心人,都说这是刘占文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真实写照。
2007年,刘占文从村委治保主任,通过竞争成功当选北沟村党总支书记。
用心谋大事,用力促落实。“想致富,盼致富,关键要有好项目。”上任之初,刘占文认真查找北沟村贫困的原因,决心要将棚膜蔬菜作为富村裕民的主导产业。
为了让北沟村的大棚蔬菜加快形成产业化,刘占文跑遍了5个屯的家家户户,在农民炕头上面对面谈心,调查分析发展棚膜经济的可行性。建设蔬菜大棚,需要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成本很高,群众负担不起。
“当时提议发展棚膜,村民都积极响应,可是资金从哪里来呢?”刘占文回忆到,为解除村民后顾之忧,他先让有能力的村民自己出固定资金,而没有钱的村民,刘占文四处奔波,帮助申请了贷款。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碍,村民们在串地、架设电力线路、修筑园区道路等方面意见不统一,刘占文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用真情、讲事理”获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2008年秋,北沟村七个组的65户农民首先建起了大棚,刘占文为他们筹措资金9.6万元、协调贷款315万元、赊购物资17多万元。一季下来,每个大棚种植户都有3万多元的收入。看到了建设蔬菜大棚带来的可观效益,村民们纷纷要求建蔬菜大棚。在秋收最忙的季节,北沟村农户创下了44天建起56栋蔬菜大棚的记录。
目前,北沟村共有蔬菜大棚803栋,户均有蔬菜大棚1.4栋。2013年,北沟村生产总值达到1.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6万元,棚膜蔬菜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4.8%。每栋蔬菜大棚的栽种面积都达到三四千平方米。“大棚很大,站在大棚里,站这头瞅那头都费劲!”刘占文提到时用双手比划着说。
“大棚建起来,该如何将蔬菜销售出去呢?”刘占文陷入了深思。应该用工业化思维、市场化运作。在刘占文的协调努力下,吉林省榆树市金土地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刘占文筹措资金460万元,建设了一个占地1.2万平方米的蔬菜批发市场,树立了北沟村品牌,加快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建设。目前,北沟村的蔬菜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大中城市,部分蔬菜通过绥芬河口岸远销俄罗斯远东地区。2013年,北沟村被列入农业部、国家信息产业部全国“一品村”名录;北沟村棚膜蔬菜园区被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园。
贫穷是矛盾的根源,因为贫穷,几年前许多村民只好选择外出打工,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刘占文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想法:“谁家穷我们让谁先发展大棚,就像我在上任时,我承诺要带领农民致富,他现在穷不用怕,建起大棚好好劳作,两三年之后不就富起来了么!”
村民李少云老实厚道,说起这几年的日子,李少云说:“变化挺大,主要是刘书记为百姓谋利益,敢想事敢做事。2007年开始大棚发展起来的,我干这个8年了,我家现在有2个大棚,新建了房子,日子有了奔头,越过越好呢!”刘占文说:“只要肯干,摆脱贫困不再遥不可及,从贫穷到富裕只需三四年,最多五年。”
“西红柿带豆角,是我们村的原创!”刘占文说到这里露出自豪的表情。北沟村采取一年两茬作物的种植模式,春季主要种植豆角和黄瓜,秋季种植西红柿,并在垄间掺带种植豆角,西红柿怕光,正好拿豆角秧来遮着。两茬作物里夹带一茬,就会有三茬收入。刘占文不满足于现状,仍然在寻找着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多种途径。
刘占文,一个脚步永不停歇的耕者,肩负上对组织下对群众双重负责,拓宽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传递着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正能量。用北沟村群众的话说,“这个书记我们选对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