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 水墨意境
- 发布时间:2015-04-18 02:31:31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影像空间
动画巨匠马克宣的溘然长逝,引发了众人对于中国动画电影的蓦然回首与扼腕叹息。《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三个和尚》《哪吒闹海》《山水情》……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唤醒美好记忆的同时,也见证着中国动画电影曾有的黄金时代。
在中国故事片沉溺于华丽中空的古装世界与无病呻吟的青春怀旧,而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为代表的动画片在幼稚的造型与剧情遮掩下大肆进行暴力叙事时,怀念马克宣和他的作品,显得如此恰如其分。
在中国悠远深厚的艺术传统中,“境生于象外”、含蓄蕴藉的“意境”是诸多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审美理想。而“水墨”作为中国而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不仅渗透着“玄化无言”“见素抱朴”等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更以“运墨而五色具”的方式成为创制艺术意境的最佳途径,赢得了“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的至尊地位。
而自20世纪初电影艺术舶来之后,尽管长期以来被冠之以“影戏”之名,但这门瓦尔特·本雅明眼中的机械复制时代的代表性艺术似乎一直与中国艺术传统若即若离甚至格格不入。尤其是电影作为大众媒介所具有的强大意识形态宣教功能令其在百余年中国历史中扮演了复杂而偏离艺术本性的角色。因此,即便有《小城之春》《城南旧事》等电影在舒缓而诗意的影像中努力寻求东方式的修辞方式,追求含蓄深远的韵外之致,但“意境”这一传统中国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一直在电影艺术中影影绰绰,难以确认与辨识。
论述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马克宣的动画电影尤其是水墨动画的价值所在:以水墨的方式在电影中追寻与创造意境,将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艺术精神融合为一。
马克宣的动画世界是充满生命精神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里,山水有灵,万物有趣。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本质特征,在于浓郁的视万物为一体的生命精神。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元气论”看来,“气”是世间万物生命的根基,是宇宙生生不息之根本,“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当对于“气”的认知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孕育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命精神。马克宣的动画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生命精神的濡染。《小蝌蚪找妈妈》里,虾、螃蟹、蝌蚪等小动物栩栩如生,流露出蓬蓬勃勃的生命感。一花一世界,一只生动游走的蝌蚪,便能见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宇宙。《山水情》里,衣袂飘扬,潇洒磊落,枯木参差,山水相望,人与万物浑然一体,天地之间似乎有健动不息的生命荡乎其间,令人心生向往。
在这样元气淋漓的景象之中,我们感受到创作者饱满的主观情思,感受到了一种深邃的人生感、宇宙感乃至历史感,这正可谓艺术意境。这样的艺术世界,正是宗白华先生对于意境的经典描绘:“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样的灵境的形成,还得益于中国水墨画重要表现技法——虚实相生的运用。在《山水情》、《牧笛》等影像中,空白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计白当黑中,烟云流荡,岚气清新,形成了一种气化氤氲的烟润之境。在这种“虚”与“实”的互动生发中,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韵外之致油然而生。
面对如此气韵生动却渐行渐远的水墨意境,我们无法不反思,不忧心忡忡。当代艺术如何发扬传统美学精神,这个看起来大而无当的问题,却是全球一体化与消费文化喧嚣的历史情境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当中国电影迷失在矫揉造作、浮躁喧哗、低级趣味之中时,我们应当记得电影也可以去建构意境,应当记得马克宣这样的创作者在发扬中国艺术精神上的不懈努力。
斯人已逝,但愿那电影里悠远的水墨意境,不会是绝唱。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