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污染场地修复:值得深耕的市场

  • 发布时间:2015-04-16 07:34:33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雾霾未散,污水未净,土壤污染问题又引起关注。昨天,在南京召开的长三角污染场地修复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认为,污染场地修复(包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将带来一个巨大的市场。而记者了解到,江苏不仅有较多修复需求,从事相关业务的科研院所、企业也为数众多,但如何深耕这个市场还面临不少挑战。

  三重倒逼,

  污染场地修复迎春天

  “污染场地修复市场的春天要来了!” 这是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王水所长的判断。

  这样的判断也得到了业界认同。一个征兆是:去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首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的污染超标率为16.1%;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突出。

  从江苏来看,虽然目前尚未公开发布污染场地的详细信息,不过,据记者了解,修复需求是相当可观的。一份来自省环科院的调查显示,据统计,近几年化工企业江苏关闭了6000余家,矿山关闭了1500多座,而这些场地都有待修复。

  王水以台湾为例与江苏作了个比较,“江苏面积是台湾的3.6倍,人口大概是3倍多一点,他们废弃场地12万块,需要开展环境隐患排查是4.2万块,需要管控的遗留污染场地3182块。我们目前的基础数据难以掌握,但可以肯定,江苏同样有很大需求。”他的依据是,苏南地区由于产业淘汰、城市发展而遗留下大量需要修复的场地;而苏中苏北,则更多是由于产业水平、工业技术条件,或者是管理粗放这种情况下导致的土壤场地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第二重压力来自于国家即将实施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据环保部土壤污染防治学科首席专家、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锁透露,继气、水之后,今年国家将推出土壤防治行动计划。“我们30年的环保,建立了中国特色环境保护的污染防治体系,大气、水、固废、包括新化学品,都建立了防治体系,唯独土壤还是空白。”

  另一个更直接的压力是,“史上最严”新环保法今年元月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企业成为新常态,污染场地修复自然也成为新的治污重点。

  春江水暖鸭先知。省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周迁告诉记者,污染场地修复专业委员会从成立时会员单位仅有三四家,现在已发展到近50家。

  巨资修复,

  化工厂“变脸”商品房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是这两年才渐渐地走进公众视野。但实际上,常州市早在2008年就先行启动了土壤污染调查及修复,承担这一工作的是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常州市环科院组织参与的常化厂地块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是当时国内修复体量最大的工程,也是第一个实施土壤和地下水同步修复的工程。由于在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与修复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常州还被环保部确定为与荷兰环保部交流合作的试点城市之一。记者昨天采访获悉,在完成历时2年多、投资1亿元的水土修复工程后,原常化厂地块已经变身为商品房小区“华润国际社区”。

  而在南京燕子矶南京化工厂(俗称“小南化”)原址,最近刚刚完成了两项总投资达1.8亿元的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曾主导这项工作的原南京市江南小化工集中整治工作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严苏扬昨天告诉记者,这块土地经过严格招标,由“北京建工”和“上海康恒”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修复。“3月份,修复工作通过了环保部门组织的专家验收,未来将根据规划要求进行土地招拍挂。”这块修复后的土地将用于建设住宅、商业用房和道路。

  占地600余亩的苏州化工厂原址;占地700余亩的南京化工厂原址;占地600亩的南通姚港化工区原址;占地1500亩的常州化工厂原址……据统计,到2014年年底,我省已经竣工和在建的工程有50多项,完成场地调查跟评估的项目有300多项,总投资超过10亿元。

  如何“深耕”,

  需要政府企业共努力

  事实上,如何深耕污染场地修复这个大市场,政府和企业都还有许多课要补。

  从政府层面看,首先应尽快调查并公开污染场地信息。尽管都知道场地“病”得不轻,但到底有多少场地被污染、污染的程度怎么样,各地均尚未拿出清单。业内人士呼吁,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像公布PM2.5浓度一样,公布污染场地信息。

  江苏上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总经理苏衡还坦言,“污染场地到底应修复到什么程度,目前国家层面和行业内都没有统一标准。”而缺乏标准,使得修复结果令人生忧。省地质环境勘查院高级工程师周红卫指出,企业在修复中“重土轻水”严重令人担忧。“土壤中的污染物下渗会进一步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污染要比土壤污染更深、治理或修复也更加困难。目前地下水修复还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但是如果只修复土壤本身而不重视地下水的修复,不仅会污染整个地下水系统,也有可能对土壤造成重复污染。”

  此外,巨额修复费用谁来出也是个难题。目前较多的是政府先出资修复,此后通过卖地弥补这块投入,但这样的模式导致一个结果:如果没有商业开发价值,污染场地将难以得到有效修复。

  本报记者 杭春燕

  本报实习生 陈 璐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