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互联网+让商业回归本质

  • 发布时间:2015-04-14 07:3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3月25日,阿里研究院最先公布了一篇关于“互联网+”的研究文章《“互联网+”—中国经济新引擎》。报告的撰写人之一、 阿里巴巴集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游五洋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阿里研究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在研究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此前,他们把这些文章归类于“转型升级”的大课题下,但“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后,他们认为,这个词汇的内涵与阿里研究院过去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那么,基于过去8年的研究,在阿里研究院的专家看来,“互联网+”究竟是什么?珠三角中小企业的“互联网+”又做得如何呢?

  互联网+促进信息化

  时代周报:在这份报告中,你们把互联网放到了与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相提并论的位置。所以,当“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后,这意味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到来。请问,“互联网+”就是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吗?

  游五洋:准确地讲,“互联网+”是互联网下沉为基础设施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以及引发的各种化学反应。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化,而互联网化又包括在线化和数据化。这种在线化主要指交易的在线化。过去,第一代电子商务主要是搭建信息平台,供应商和需求方共享信息、线下交易。而现在的在线化比过去的信息化更加深入,其中关键一点在于线上交易。而交易完成后,信息数据会被保存,大量数据被保存后会形成大数据,成为一种重要资源。然后,通过大数据工具开发这些资源,从而产生更多的价值。

  时代周报:互联网化和过去的信息化有何不同?

  游五洋:信息化的概念提了很多年,但它的效益至今难以体现。比如政务信息化搞了这么多年,也没见政府从管理型变为服务型,而企业搞信息化同样也没尝到甜头。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去的信息化没有把数据的流动性释放出来。因为,信息化主要是将原有的业务流程通过IT的方式固化下来,比如很多单位使用的OA系统,而其收集的信息也只局限于企业或是某个政府部门,数据的流动性被禁锢。而互联网化不同,互联网上的数据对全社会公开,这些实时数据沉淀下来后,通过开发,可以在更大范围被分享和使用。所以,互联网化才是真正的以数据为中心、以信息为中心。

  时代周报:这份报告谈及,历经近半个世纪的信息化,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成为独立的经济生产要素。但目前,这个生产要素存在造假的问题。那么,它还能为“互联网+”提供不竭的动力吗?

  游五洋:这是互联网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不会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潮流。目前,虚假的交易数据确实存在,但它的比例不高。同时,阿里有安全部门,它设置了一整套复杂而严密的数据监测模型,技术上可以剔除虚假交易数据。大数据本身不能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开发,成为产品。我们现在给卖家的模型,比如量子恒道、数据魔方,都是基于经过技术处理后的真实数据。此外,我们面向政府开放的也是过滤之后的能反映当地真实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

  数据造假将是一个长远问题,和中国社会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建设个人信用体系。

  商业回归本质

  时代周报:互联网对各个行业的冲击已持续多年。在珠三角地区,受互联网影响最大的是哪些行业?

  游五洋:这几年,影响最重的是出版、传媒、广告这些纯粹的信息行业。伴随卓越、当当、亚马逊等电商的崛起,以及在线电子书的发展,如今的实体书店已越来越少。而传统媒体都在大谈新媒体转型。至于广告行业,传统广告每年的增幅仅有个位数,而互联网广告则是30%—40%的年度增长。

  时代周报:那些拒绝接受互联网改造的制造企业必然会被淘汰吗?

  游五洋:互联网其实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因为,互联网的一个特点就是打破信息不对称,而这能使制造业的优势进一步凸显。相较而言,那些具有中介性质的产业更会遭受冲击。互联网+制造业涉及很多层面,其中之一是指在车间里运用互联网思维。比如,通过互联网将车间里的设备和工人,车间和车间以及工厂和分销商、零售商分别连接起来,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传统的生产模式中,最典型的是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如今,多变的市场需要生产商作出多品种、小批量的快速反应,而被互联网思维改造后的生产方式更能适应这种市场需求。所以,如果传统企业坚持过去的方式,拒绝改变,未来的日子会比较难捱。

  时代周报: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互联网正在改变很多东西,那么,互联网不能改变什么?“互联网+”能让商业去除浮躁,回归本质?

  游五洋:是的。这两年,互联网企业讨论最多的就是工匠精神——如何精雕细琢,做一款极致的产品,从而获得口碑和成功。这种做法在传统体制下不一定有机会。因为,在过去的商业体系里,商业上的成功需要地段、卖场和广告效应。产品再好,如果不具备这些要素,也很难热销。但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90后,他们的消费观不同以往,他们会喜欢那些小众、不出名但质量很好的产品。这使得制造业可以回归本质。

  “搞电商要无条件相信90后”

  时代周报:目前,珠三角中小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做得如何?

  游五洋:很多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认为互联网只是渠道,“互联网+”就是把线下生产的产品放到线上卖,而线上就是搞价格战。但其实,互联网是一种基础设施,企业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互动,根据后者的需求高速迭代产品和服务,然后发展粉丝经济、社群经济,最终,整个产品营销和生产模式都会发生变化。目前,珠三角企业的互联网化改造方才开始。一个较明显的端倪是,广东大量过去做外贸出口的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转向内销,打造品牌。

  时代周报:这是否意味着珠三角将有一批传统中小企业会被“互联网+”干掉?

  游五洋:不会。互联网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缓慢的过程。我看到,大多数珠三角中小企业的老板都已经度过“看不到互联网”的阶段,正处于“看不太懂互联网”的时期。要知道,广东当地有一批制造能力很强的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家过去积累了丰厚的商业经验。一旦转型过来,他们会非常成功。我对此持乐观态度。

  时代周报:目前,珠三角企业在借助互联网转型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游五洋:我们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成功完成互联网转型的企业,电商部门的负责人一定是85后,甚至90后。而很多传统企业,老板起用的部门总监至少40岁,最年轻也有35岁。相比珠三角,这种思维观念在北方更为根深蒂固。我不是说70后不如新生代,很多70后思维开放、学写能力很强。但是,互联网消费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90后,而由于代际差异,如何与90后沟通,如何让产品满足90后的需求,这是70后很难做到的。互联网圈子里有句口号,叫做“向90后投降,无条件相信他们”。而这正是企业老板需要反思之处。70后可以用在战略决策等重要岗位上,而电商运营的一线员工和管理者必须要大胆起用年轻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