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农民看病 还有更多期盼

  • 发布时间:2015-04-08 06:14:3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切实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让农村居民获得更便捷、价廉、安全的基本医疗服务。新形势下,农村医疗状况有哪些新变化?面临哪些新问题?农民对基本医疗服务又有哪些新需求和期盼?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人才:待遇偏低 后继缺人

  本报记者 夏先清

  河南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的2300多名村民很高兴:过去需走6、7公里到乡卫生院看病,现在却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乡村医生马文芳的贴心服务。

  1973年当上苏刘庄村乡村医生后,马文芳便给自己的行医之路定下了3条规矩:耐心询问,细心诊断,准确判断,不误病情;把病人当亲人,有钱没钱都要看病;药费趋少就低,检查诊断免费,减轻病人负担。

  2010年6月,马文芳又在自己的诊所后面建起了老年人健康体检中心,专门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免费体检。

  谈到农村医疗问题,马文芳说:“现在最发愁的是谁来接我的班。”他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自己今年已经64岁,明年就要退休。

  “没有发展前途,没有生活保障,谁来接这个班?挣不着钱,咋养活一家人啊?”马文芳很无奈。他掰着指头算,现在他一个月1000多元工资,可明年退休之后每月只有300元的补助。“目前乡村医生的生活还没有保障,身份也不能被纳入国家管理。”

  “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来村卫生所,没有政策的吸引,许多地方的村医就会后继无人!”马文芳说。

  谈起农民就医问题,马文芳说,“新农合”对农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让农民得到实惠。“在乡医院和村诊所拿药‘零差价’,到医院去看病住院都是按比例报销,河南省还有大病救助,现在农村医疗状况好多了。”

  但是,农民在看病不难之后又有了“新忧”——“过去农村常见病是气管炎、胃病和关节痛,现在变成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脑梗塞。”马文芳说,“现在看病虽然不难了,但如果家里有个慢性病人,比如糖尿病,一天要三次吃药打针,一顿都不能停,又不能天天住院。家里的收入大部分用在药物上,让不少农民家里捉襟见肘。”

  据了解,我国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年人比例更高。世界银行曾对中国的慢性病现状做过调查,并预测从2011年开始,未来20年,慢性病的发病率还会继续上升。对此,马文芳呼吁:国家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老百姓的慢性病报销比例。

  医疗:大病小灾 就地解决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张宗磊

  “这几天老感觉心口疼,闷得慌。”

  “血压量了吗?”

  “高压150,低压90,一直在吃降压药。”

  “心电图显示T波异常,分析为冠心病,没大问题,我给你开点药,注意多休息。”

  这是山东济宁市兖州区一对医患间的对话,患者是龙桥街道刘官庄村村民徐云霞,医生是兖州中医院心电图室主任王洪颐。他俩并未在现实中见面,联接他俩的是“全科医生远程助诊系统”。

  “不出村就能让城里的专家瞧病,真是太方便了!”徐云霞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到城里找专家看病,往返交通费、治疗费以及误工费,至少要百元左右。

  “它可帮了大忙。”刘官庄村卫生室负责人孙跃骞指着一套医疗器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全科医生远程助诊系统一头在村卫生室,一头在兖州中医院。通过专线把村卫生室的助诊系统与各专业科室的会诊平台联接在一起,使专科医生通过会诊系统与村医和患者‘面对面’互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里医院的诊断。”

  “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有病就往大医院跑,让小病不出村是破解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兖州区卫计局局长黄国强说,“要实现小病不出村,必须让村卫生室发挥一线堡垒的作用,让它们强起来。”黄国强告诉记者,兖州有437个村居,原来每个村都平均有2至3个卫生室,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群众一有病还是往大医院跑。从2008年开始,他们实行了村卫生室规范化、一体化管理,从机构框架上对卫生室进行了规范整合。

  在村卫生室合并上,兖州掏出的是“真金白银”。漕河镇河南新村卫生室负责人王义介绍,2014年6月,镇里把原来3个村的卫生室合并为一个社区卫生室,村医人数达到了10人,还添置更新了心电图机、紫外线消毒车、电脑、打印机等设备。硬件上规范了,兖州开始在软件上下功夫。为保障群众在村就医的低成本,他们在村级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价销售。同时,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让村卫生室承担起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并对卫生室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查体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考核结果直接与补贴挂钩牢牢牵住村卫生室管理这条线。

  防大病,治小病。兖州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的聚合效应凸显。“现在一天的门诊量少的时候有50至60人,多的时候达到100多人。”王义说,随着门诊量的增加,村医们的收入也比以前有了较大改观。为解决人员老龄化带来的技术、信息更新慢问题,他们定期编印临床工作指南,开展讲座培训为村医们充电。

  “只有规范服务,把医疗资源下沉,降低社会总成本,为分级诊疗提供先决条件,才能把更多的患者留在基层,才能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老大难问题。”兖州区委书记张玉华说。

  服务:生命至上 医患和谐

  本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家住甘肃榆中县金崖镇的74岁老人李玉英从来没想到去医院可以“先看病、后掏钱”。

  “儿子把我带到县中医院,也没见他掏钱,只押了新农合参合证就办了住院手续。”更让李玉英纳闷的是,住了20多天院,不仅医院没催过交费,医生、护士态度还特别好,“出院的时候去交钱,才花了500多块钱。”原来,医院在结算时,已经帮李玉英完成了新农合报销手续,她只需掏按照规定需要自己承担的那部分费用。

  自从2012年年底榆中县中医院推行“先住院、后交费”模式以来,已有1.5万名患者像李玉英一样享受到这种模式带来的便利。让榆中县中医院副院长於赤忠感到意外的是,两年多来,这1.5万名患者中,没有出现一例恶意逃费、欠费的情况。

  “作为公立医院,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责无旁贷。”於赤忠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当初他们酝酿实行“先住院、后交费”模式时,也有过顾虑,万一欠费患者太多,医院承担不起。不过,榆中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群众收入水平不是很高,很多病人因为住院押金的难题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最后我们决定,冒一下这个险!”

  下定决心后,医院开始试运行“先住院、后收费”模式3个月。“没想到试行期间一次欠费的都没有发生,群众不仅对这种模式非常满意,还非常守信用。”於赤忠说,推行“先住院、后交费”模式,受益的不仅是群众,“以前我们医院的床位只能住90人左右,有接近一半的床位空着,现在住院病人基本上翻了一番。经过回访调查,群众对我们的满意度也从以前的75%提升到了现在的98%。”

  榆中县中医院的探索,让这个贫困县的医疗系统吃了“定心丸”。去年4月,榆中县卫生局将“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作为一项便民措施在全县医疗机构推广。在实施过程中,凡是参加了新农合或城镇居民、职工医疗保险符合条件的患者,只需在办理住院手续时向住院处提供新农合医疗证或城镇居民、职工医疗保险证原件及本人或家属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交住院处保管备查,患者出院结算时只需向医院支付报销补助后个人所承担的费用。

  一个贫困县不仅做到了“先诊疗、后付费”,而且无一例逃费、欠费情况出现,这是为什么?“有新农合和医保兜底,这是最基本的保障。”於赤忠分析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甘肃近些年大力推广中医药,规定了中医疗法和药品报销比例在新农合原有基础上提高15%,很多经过中医治疗的病人,经过报销后的自付费用也就是几百元钱,群众不会为了这点钱赔上自己的信用。”

  多层次解决养老难题

  ——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 娜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之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全方位准备尚不到位,如何解决“未富先老”带来的诸多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

  “‘90后’退休将赶上5亿老龄人口高峰。”党俊武说,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整体养老压力巨大。截至去年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现在是‘50后’进入老年的阶段,老年人口已达到了2亿多;当‘90后’进入老年时,将迎来老年人口真正的高峰期。”

  而据国家老龄办预测,到2053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接近35%。

  “养儿防老传统模式面临挑战。”党俊武说,“50后”大多有多个子女,他们的养老问题可以延续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但是“60后”、“70后”、“80后”、“90后”却鲜有多个子女,想再延续家庭养老的方式已经不太可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相当于3个人养1个人,2020年将下降到2.94:1,2050年将下降到1.3:1。

  “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正面临挑战,“银发浪潮”却即将来临。“目前多数的青壮年人群尚没有自己的养老规划,社会各界应对老龄化问题也准备不足。”党俊武说。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使老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日益凸显。党俊武说,现实中,部分老年人同时患有几种慢性病,因此,在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应特别注重医养结合,尤其是对身体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要进行长期照料,让他们能够得到合理的安置,获得正常的生活。

  “精细化养老需求日益凸显。”党俊武说,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还比较粗放,没有细分养老“护理”和“照顾”,对需要不同服务的老年人都提供同样的服务。在这方面,国外精细化的养老模式值得借鉴。例如,澳大利亚有专门的评估机构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将失能老人分为8级,分级给予不同的服务,不仅使服务更加到位,而且也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

  当前,“70后”、“80后”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应当趁早考虑如何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党俊武建议,不妨开拓思维,利用商业养老保险,未雨绸缪为自己将来的养老积攒一笔资金。他指出,目前我国正努力从体制机制、金融创新等多个方面来应对即将到来的“银发浪潮”。“应该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失能补助和津贴、社会捐赠等多个层次来考虑解决养老问题。”党俊武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