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警惕“互联网+”泡沫化

  • 发布时间:2015-04-07 00:29:3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随着“互联网+”政策的不断推进,无论是创业领域,还是资本市场,实际上体现出一个“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从汽车、电器、交通、能源、金融等领域,到机械、教育、出版、娱乐等,无不体现出一个全覆盖的倾向。就资本市场来看,笔者研究认为,“互联网+”概念股票目前已进入到一个高估值、高风险阶段,股票不分质的泡沫已经形成。

  诚然,泡沫中炒作也有机会,但更多的将可能面临风险的洗礼。

  从国际资本市场来看,美国NASDK市场在2000年曾出现网络科技泡沫,当时美联储主席提示网络泡沫风险,其在经历了极高的热潮炒作后,出现了泡沫崩跌走势,而当时以科技网络股为主的NASDK市场总体PE在71倍左右;对比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互联网+”概念的主要集中地在创业板市场,而目前所体现的总体PE已接近100倍,远远大于2000年时美国网络泡沫时期的科技股估值,市场处于一个泡沫化的风险区域可以肯定。

  从“互联网+”政策来看,其不仅对网络金融、工业与服务业等形成一个推动,也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多了一个路径。作为股票市场而言,出现一定的个股上涨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将其引导为一个全民创业、泡沫化的大跃进推动,则有失初衷。

  在当前社会与资本市场中,我们看到许多创业的机构或投资谈“互联网+”就兴奋不已,比如日前某些活跃于股权投资市场的机构,其谈到“互联网+”就大吹特吹,引导投资者参与,而对股权投资的风险因素始终不谈,似乎是一定稳赚不赔。但实际上股权投资的时间风险、标的公司经营失败风险时刻存在。在二级市场上,基金经理、证券机构、私募股权机构等更是不断调高一些泡沫股票的评级,大家似乎都成了“互联网+”方面的专家,而股价与泡沫没有关系。实际上,“互联网+”的运营或创业公司能够成功的是非常之少的。阿里董事长马云指出,对于网络科技企业而言,一般情况下不会存活三年。

  这个时期以来,“互联网+”在国内著名公司如华为、阿里、百度等都有所运用,其从汽车、家电、机械等多个领域出现融合,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不分情况与规模、实力的盲目的全民进入“互联网+”领域,可以肯定,带来的热潮式背后,有可能是许多大学生、创业者浪费时间与精力,碰墙风险将大范围的出现。

  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来看,市场应遵循优胜劣汰、自由竞争法则,这些是能够实现优质创业公司脱颖而出的法则。比如,在苹果、微软、FACEBOOK等公司的强势崛起的同时,有更多创业失败的企业同时存在。能够上资本市场或股权融资的成功与否,应让市场来进行检验,资本市场应该是发展、退市、淘汰并存的。从这点看,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所形成的“互联网+”概念炒作主战场——创业板,实际上并无严格意义的优胜劣汰机制,退市制度的不完善、投机炒作的成份推波助澜等使得市场机制相对为弱,一大批“互联网+”概念股的市盈率高达数百倍甚至亏损。在这种“互联网+”热潮中,股权暴富、泡沫股机会大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社会经济层面,股价的“大跃进”带动的是股权投资市场、政府相关部门的投资冲动,仿佛是“互联网+”能够解决任何问题,“互联网+”就是暴富。

  从历史来看,网络科技股在2000年的美国市场崩跌,实际上就有“大跃进”式推动的背景。当时网络公司注册飞涨,而炒作后的泡沫破裂导致的投资者亏损可以说许多是血本无归。从当前中国社会来看,引导社会个人创业是政府的一个战略性工作,这从某种方面是政府职能的一个体现,但却应该让投资者充分认识“互联网+”并不能实现百分之百成功,风险也是巨大的。

  研究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来看,实际上“互联网+”并不适合某些传统产业,而能够实现较快接触的行业领域也存在规模、人员、品牌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如果硬要创业实现“互联网+”往往可能取得一个事倍功半的效果,有些还成为某些上市公司迎合炒作,推高股价的一个因素。比如某传统产业公司本来是行业内较好的公司,其不仅在其领域内大幅度触网,同时将网络金融引入其中,股价大涨,但其对实体经营并无大的提升,反而出现主营业绩大幅度下降,网络投资亏损,而股价经过题材式的炒作,市盈率高达1000多倍。

  对于此,笔者认为,政府作为政策的推动者,要提示其隐含的投资风险,而投资者更要防范“互联网+”泡沫的社会化扩散。“互联网+”并不会解决所有问题,能够带给投资者较好回报的也不会仅出自“互联网+”类公司之中,其发展趋势是一个方向。面对“互联网+”概念的股权投资热潮、市场上形成的泡沫化风险需要投资者谨慎。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