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质量振兴任重道远

  • 发布时间:2015-03-30 06:29:5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于新东

  不久前,国内一些媒体报道了德国《商报》最近所做一项大型调查的结论,标题颇吸引眼球——《中国制造有望20年内赶超德国》,大意是说德国这家媒体调查访问的近一半德国企业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将取得长足进步,有望在今后20年内赶超德国。

  乍一看,这种报道不免让人精神一振,信心大增。但仔细一想,事情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德国媒体的报道呢?很简单,透过现象去看实质、虚怀若谷地正视差距。

  就笔者而言,其一,我从这则报道中更多地是看出差距太大,时间太久。如果真的像德国企业所预计的那样,我们产品的质量至少在20年内才能比肩德国的话,说明二者之间的现实性差距何其巨大,因为需要至少20年。以为20年这个时间短吗?其实一点不短,相反是很久。因为,我们熟知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即2021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实现了,而产品质量赶超却要等到2034年左右,足足晚10来年,我相信大家都会发出感慨。

  其二,我对这则报道的逆向思维的想法就是,产品质量的迎头赶上不是什么20年的时间一到就可以等得来的,必须依靠自身不懈的努力与追求;而且产品质量的国际“竞赛”,也不是静态的,或者一方发展一方停滞的,你追我赶本身一定就是高度动态发展的,须知我在拼命赶超时,人家也在奋力保先。由此看来,20年内产品质量赶超德国并没有什么可喜的,也更没有任何值得庆贺的了。唯一可喜可贺的,就是我们产品质量确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提高。

  具体分析,浙江制造的质量振兴当然是一项系统的庞大工程,任重而道远。当务之急是构建起“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市场竞争体系为驱动、以质量法治与诚信体系为保障”的浙江质量振兴支撑体系。

  第一,说是历史原因也好,主观因素也罢,我们企业的质量基础管理依旧相对落后仍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一些企业诚信缺失,采用低质低价,以量的扩张换取市场份额的现象较为普遍。可能得一时一地之利,但是必须认识到,这种舍本逐末的经营方式,必然会给浙江制造带来毁灭性打击。因此,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必须一改“重数量不重质量”、“重销售不重质量”的现状,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的经营理念,积极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学习掌握和运用卓越绩效管理等科学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及技巧,力求“质量立企、质量立省”。

  第二,应该说,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发育尚不充分,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和制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就是,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逐步建成这样的现代市场体系,质量振兴才会具有强大的动力。因为公平竞争意味着企业能够凭真本事成长壮大,消费自主意味着产品销售主要取决于质量与品牌,要素自由流动意味着企业创业创新能够更好获得支持与保障。归总来看,市场需求或者说消费者用脚投票,将确保以质量取胜的各企业各商家在良好市场生态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从而更好地发展壮大。

  第三,说到底,质量是法治精神与诚信这一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生产销售中的本质反映。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全社会的质量法治与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法治精神不仅是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是决定生产敬业精神、产品创新精神的形成、壮大与充满活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只有且必须弘扬法治精神,才能更深入、更彻底、更长远地汇聚“追求卓越”的强大正能量。另一方面,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进一步加大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的采集力度,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信息交换机制,向银行、市场监管、税务、安监等部门提供企业资质信息、良好行为记录、行政处罚信息等数据的共享和查询,扩大企业质量信用监管范围,实现优胜劣汰。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