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人生是积“量”成“质”的过程

  • 发布时间:2015-03-28 08:32:4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古滕客

  中国首位卡夫卡文学奖得主阎连科,在其散文新著《走在别人的路上:阎连科语思录》中,努力进行自我的追寻,说出心灵的真话。

  本书是阎连科心路历程的再现。全书分“与其在土地上等待一种命运”、“在别人的路上,在身份的夹缝里”、“躲在711园子里看四季”、“人生是一个积量成质的过程”、“文学可以让人重新活过来”等7部分,重新梳理了其作为一名作家,从出发到经历各种彷徨,终于又找到自我的心路历程。

  阎连科的文字始终逃不开故土、乡亲等生命的来源。他带人们回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感受那个年代独有的色彩。回到了他的故土,父辈的生老病死,奋斗与落寞,无疑是中国一代农人的缩影和写照。他说出了真心话:“许多时候我对那块土地的恨超过我对那块土地的爱。而又在许多时候,我对那块土地的爱,又超过对那块土地的恨。这种矛盾,这种混乱的情感和困惑,其实也就是一个字——怨。”抒发了一种重新拥抱生命本根的心情。

  阎连科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时代的深刻思考,是写作者灵魂的徘徊。他坦言,写作是为了对抗生活中的恐惧。对生命、疾病等的恐惧是肉体上无法克服的,但人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心灵世界,能够在精神上、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对抗。而写作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途径。焦虑,是一个作家写作的种子。甚至焦虑的起点,本就决定着一个作家气象的大小,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格局和风格,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方向和成败。但中国文化的中心哲学是“中庸”,而不是个性。文学的意义在于个性,而不是中庸。这是今天中国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化和文学上的矛盾,而不是某个人和某种文学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不合。

  阎连科的散文有着温暖而坚定的内核,展示的是对生命的善意与真诚,如涓涓暖流穿透人心,让我们的内心柔软、安宁,最终更加强大。如他所说,写散文,写小说,不可能像舞台剧那样呼唤着、表演着;也不可能像电影那样,在镜头前表演和对生活与人物进行最逼真的模仿。散文或小说中,交付内心的渠道,甚至不是语言和构思,不是人物和故事,更不是技巧和技术。最好的交付方法是,从实写来,“让你和土地融在一块儿;把你的心交给土地就行了”。此刻,阎连科褪去了小说中所有娴熟的写作技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让人时时动容的瞬间。

  阎连科的思考直射民族精神的核心,能让所有年龄段的读者产生共鸣。所以,这部语思录,与其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毋宁说是切近社会人生的指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