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农民称他“好兄弟”

  • 发布时间:2015-03-26 04:32:2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付伟郑可欢

  “这是我的好兄弟。”在广东省佛山市农科所一间会议室里,三水区大塘镇六一村种植户杨志洪热情地向记者“引荐”梁普兴。虽然相识仅3年,但在老杨眼中,无论是佛山市农科所副所长,还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顶在梁普兴头上的诸多头衔,总不如这一声“兄弟”叫得亲切、自然。

  在老杨们眼中,梁普兴不仅是随叫随到、重情重义的“好兄弟”,更是一位推动农业增产的“魔术师”和帮助农民增收的“财神爷”。几年前,杨志洪的75亩蔬菜地种的还是量大价廉的“大路货”;而今,在梁普兴的推荐和指导下,他真正尝到了科技附加值的甜头,升级后的品种不仅抗病抗灾,产量更是直线上升。“仅苦瓜一种,亩产就从之前的3000斤提高到了8000到1万斤之间。”杨志洪说,综合下来,每年可以增收3~5万块钱。

  农户们为梁普兴及其团队纷纷点赞背后,是佛山市农科所“工厂化育苗模式”落地生根的8年实践。梁普兴说,良种优苗不能只躲在实验室中,而应该走向广阔天地接受农民口碑和市场风浪的检验。“农业科研机构不能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

  佛山市农科所所在的三水区南山镇也是迳口华侨农场的所在地。广袤而平坦的土地,加上长期的蔬菜种植传统,让这里成为梁普兴搞“工厂化育苗”的绝佳试验场。而南山镇及邻近的大塘镇,也因“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率先尝到了“工厂化育苗”与“公益性推广”嫁接之后结出的第一株硕果。经过几年的磨合,佛山市农科所与周边农户之间的关系,已经由梁普兴带人挨家挨户上门送苗,变成菜农隔三差五到农科所主动要苗。

  “我们从泰国、日本等国家引进新品种,先由农科所试种,成功之后再低价推荐给周边农户试种,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梁普兴解释道,在育苗过程中,每亩地仅种子成本至少在500元以上,但卖给农民只象征性地收一点点。“工厂化育苗严格遵循科学流程,农产品安全风险系数大大降低;公益性推广让利于民,农户也不用再担心被假劣种苗坑害,一举两得。”梁普兴认为,基层农科机构要想活得“有滋有味”,既不能关门研究,又不能唯利是图,“还是要有点奉献精神”。

  30多年的农科经历,让梁普兴从“奉献”二字中品味出的更多不是一种“崇高”,而是一份“自然”。1983年,出生于广东云浮的梁普兴从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一毕业,便被分配到了佛山市农科所。那时,佛山农科所办公地点尚在靠近市中心的南海平洲地区,但偏远的迳口农场却是梁普兴在佛山真正的“第二故乡”。

  1994年,为了解决市民吃菜难的问题,佛山市政府决定成立菜篮子公司,梁普兴自告奋勇担起重任。菜篮子公司基地位于迳口农场大步塘。“从那里到市区都是泥沙路,还要坐渡船,单程骑摩托车要两三个小时。”梁普兴告诉记者,除了离家远,泡在基地的日子除了工作之外,便是无尽的寂寞,“晚上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找农民聊天。”

  1996年,梁普兴从台湾引进种植韭菜花。“这种作物种下一次就可以收获三年。”梁普兴说,经过不断改良品种,基地韭菜花的产量由每亩1000斤提高到了3000-5000斤,品质越来越好,加之市场行情好,“种植成本每斤只有1块钱,外销价格可达6~7块钱”,农户的“观念惯性”最终被打破。许多人家靠着梁普兴发起的这场“韭菜花种植运动”赚到了第一台摩托车。最高峰时,当地韭菜花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

  2000年,佛山市菜篮子公司完成了历史使命,梁普兴终于结束长达6年之久的两地生活。然而,4年之后,伴随佛山市农科所的整体搬迁,梁普兴最终还是转回了迳口农场,开始了在“老根据地”的二次创业。

  在这里,除了用优良种苗继续“帮衬”周边的那群“老哥们”,梁普兴也开始思考如何将农业科技的“金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2007~2014年,佛山市农科所连续举办了8届农业良种展示会。梁普兴每次都会精心确定一个主题。从2012年的“盆栽蔬菜”到2013年的“阳台蔬菜”,再到2014年的“创意农业”,梁普兴及其团队变着法地让每一个人都来关注农业、支持农业、参与农业。

  而今,与梁普兴和他的同事相伴的“日常”,仍是远离家人的孤寂。“打开微信搜搜附近的人,怎么搜都是农科所那几个。”梁普兴笑道,不过,看着农业科技的“金种子”被不断播进千家万户,他们“知足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