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1.2万亿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率仅10%低效痼疾待解决

  • 发布时间:2015-03-24 08:16: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邓华宁、俞俭、许祖华、赵孟卓、丁静、杨宁、吴晶晶  责任编辑:罗伯特

  原标题:1.2万亿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率仅10% 低效痼疾待解决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经费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过细过死、“重物轻人”等问题,制约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另外,科研体制“九龙治水”导致科技活动“碎片化”、“聚焦难”,科研项目多头申报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国家投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经费使用效率不高。以大气污染科研项目为例,至少有8个部委参与193个立项,其中很多是重复立项。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1.2万亿元左右,其中财政科技支出5000亿元,居世界前列,但原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为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中共中央、国务院23日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以及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强化分类考核,改革科研评价制度等多项重大科技改革举措。

  经费管理过细过死

  近年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不断改进。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在使用等方面更加严格。然而,不少一线科研人员表示,目前科研经费管理过于严苛,缺乏灵活性,甚至阻碍了正常科研活动的进行。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位教授表示,目前预算制要求得过细,要具体到每一个材料多少钱、去何地开会需要的成本等,老师在编制预算时要预计未来几年的科研经费使用,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科研是未知的,申请课题的时候可能是这个思路,后来实际进行时可能会随时调整。如果换了其他思路操作就需要再打报告,很长时间才能批下来。”他说,一般这种情况下,教师们不得不选择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他曾经历过预算时计划用四套试制设备,后来有了更新的设备,一套就可以满足科研所需。“设备费的预算不允许变更,出现了更好、更省钱的设备也不能用,造成了浪费。”他说。

  “虽然现在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是严格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又往往过于死板。比如说一般项目都要做好预算,预算制很好,可以保证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情况发生变化,使得原来预算的一些内容需要调整,但是想要做一些变更需要报批,太困难了,就算是变更成功了,会有无穷无尽的麻烦过来,与其这样,不如算了,并没有充分发挥经费的使用效益。”西安一所高校教授说。

  还有一些科研人员反映,目前科研经费的审查到账延迟比较严重,比如年初就要花这个钱,可这个钱下半年才来,年底必须得花完,不花完就得收走。如果今年的经费花不完,意味着你不需要这么多钱,第二年就会减少投入。

  清华大学一位副教授说:“现在科研经费使用期也很死,今年的经费年内花完,否则就要收回去,逼着有的人突击花钱,找各种报销的票据。”

  科研投入“重物轻人”

  智力劳动是科研活动最主要的投入。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重物不重人”,大都投到物和活动上去,如科研仪器设备、会议、差旅等。而科研经费中的劳务费开支只能用于直接参加项目的研究生、博士后人员,不得列支有工资性收入的项目组成员,也就是说,在高校有薪酬的教师等成员并不能获取额外的劳务报酬。

  据陕西省教育部门一名负责人介绍,现在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基本上都是教师编制,不是专职科研人员,由于项目人员劳务经费没有或很少,无法体现科技工作者的脑力劳动,而科学研究就是一个需要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加之政策规定不统一,因此可能造成“干得越多问题越多”,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部分人员甚至不愿意从事科学研究,这将不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校科学研究事业发展。

  清华大学一位副教授说,“科技活动的投入更主要是智力的投入,是人的投入。美国欧洲科研项目的投入是一半左右用在人上面的。给学生的补助也很高,很多学生读硕士、博士不会比在外面收入少多少。很多优秀的人能参与进来。但是我国现在卡的太死。比例的分配、灵活度应放宽。对做的好的科研成果,个人要有奖励。”

  有专家认为,科研投入应从传统的“以物为本”转到“以人为本”,通过科研经费绩效支出增加人力资本补偿,并配套建立健全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增强制度的激励性和约束性。

  一些科研人员还反映,在科研经费资助方面,还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的现象。西安一所高校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姜振益说:“目前在科研经费方面对基础研究的比例偏低,而应用研究的经费有很多渠道,既有纵向也有横向,而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果能够给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提高点就更好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一位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我国的研发投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基础研究投入所占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5%至20%,美国是18.97%,韩国是18.18%,日本是12.27%。基础研究弱是重大理论创新少、重大成果少的一大原因。

  课题项目重复申报

  当前,我国科研项目多头申报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大量科研资金的分散、重复和浪费,“一盘菜端几家,一个姑娘嫁多家”,使得国家投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经费使用效率不高。

  2014年上半年,中央巡视组在对复旦大学的专项巡视中发现,该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现象突出。经核查,2008年至2013年,复旦大学有25个项目在同一时间多渠道申请获得资助,属于重复申报课题。而类似的情况在各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内均不同程度存在。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田保国介绍,以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大气污染科研项目为例,就存在重复交叉问题:部门内部已经立项的和即将立项的存在重复,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重复立项的问题。原先至少有8个部委参与193个立项,其中很多是重复立项,经过整合后去掉了18个项目。

  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南京审计学院某教授指出,南京审计学院报项目有多个渠道,省里有省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厅的项目,另外可以报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社科基金,也可以报审计署的基金。重复的课题照样报,照样批。这些项目究竟产生了多大效益,是个大问号。

  江苏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说,目前省内科研经费分散在多个部门,各单位内部又有多个处室管理资金,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名目繁多。越分部门越多,越分越细越小。

  多头管理缺乏统筹

  日前,财政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提出了科技投入领域多项重大改革举措。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科研体制“九龙治水”导致科技活动“碎片化”、“聚焦难”,并产生大量浪费甚至腐败,必须深化改革逐一破解。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种科研计划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不同科技计划之前缺乏顶层设计,缺乏互相沟通协调。由于计划的多头管理,各部门通气不够,条块分割造成资源配置碎片化,导致科研项目聚焦不够,项目多头申报。

  首先,科研体制“九龙治水”、“碎片化”行政特征明显。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12年,中央财政2613多亿科研经费分配给了40多个部门和央企,比如科学基金168亿元,一家研究机构54.4亿元,工信部58亿元,发改委51.7亿元,中石油32亿元,卫计委28亿元,农业部19.2亿元,教育部8.6亿元,环保部7.8亿元等等。

  有业内人士指出,40多个部门一共出台了100多个科技计划,必然存在课题重复的现象。此外,每个计划背后都有一个单位,这给管理带来了很大难题。如果不改革顶层设计,根本没有人能够统筹这些科技计划。

  其次,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地方科研项目同样存在严重的重复浪费、撒胡椒面现象。根据全国政协统计: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与中央支出大体相当。而省市科技、教育部门,在分配科研经费中,“撒胡椒面”也是常见方式。审计结果显示,湖南省科技厅2012年安排的3578个科技项目中,接近四成项目金额不超过两万元;福建省教育厅2011年分配的800万元科研经费,平均每个项目不到1万元。

  北方某省曾对该省一个科技创新型城市进行的科技资源分布情况调查显示,该市有800多家检验检测机构,分属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个领域,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科研仪器、检验设备重复购买,利用效率低。比如气相、液相色谱仪,每台价格至少几万元,仅有10%能够满负荷运转,50%的使用率不超过25%,10%的设备购置回来后从未使用过。(记者邓华宁、俞俭、许祖华、赵孟卓、丁静、杨宁、吴晶晶采写)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