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筑成广厦千万间 贵州百姓俱欢颜

  • 发布时间:2015-03-24 08:33:33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周 清

  筑成广厦千万间,让贵州百姓俱欢颜。

  近年来,我省不遗余力致力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成绩斐然。

  2014年,中央下达我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任务40.01万套。

  40.01万套,这一数字有一个更深层的解读:是我省历年任务量之最,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二;是我省2007年至2013年7年任务总量的近50%;是2012年、2013年任务量之和。

  截至2014年12月底,我省2014年新建任务已全部开工,基本建成16.93万套,分配15.5万套,完成投资299.55亿元,分别为任务的100%、112.27%、140.66%和199.7%。

  数字背后,是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主动作为、全面推动的铿锵足音。

  古语有云:谋定而后动。

  2014年,省住建厅修编《贵州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全省从2014年到2020年,用7年时间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96.39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60.04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136.35万户。

  《规划》出台,保障房建设蓝图绘就,贵州整装出发。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贵州省住房保障工作要走在前列。省住建厅制定了“早谋划、早安排、早开工”的战略部署。

  2014年6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库建设和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前完善2015年项目土地、规划、施工等各项建设手续。

  万事俱备,为2015年新建任务在2014年底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已开工建设2015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6.96万套,占年度实物开工建设目标任务的66.92%。

  资金是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推进的一大保障。

  2014年,我省争取国家各类补助资金151.59亿元,占全国的7.66%。其中,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补助资金46.06亿元,全国第二,西部第一。

  国家补助“供血”是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渠道之一。省住建厅创新机制,深化政银合作,自主“造血”,进一步推动了这项工程。

  2014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签订《开发性金融支持贵州棚户区改造合作备忘录》。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在2014年—2017年期间,为我省各类棚户区改造提供全方位的融资、融智支持,明确首批项目贷款合同总额为470.53亿元。

  同时建立互派干部挂职机制,推进合作备忘录落地和实施。2014年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对全省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增授信886.53亿元。

  多渠道发力,全力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已成为贵州又一个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公租房内、棚户区搬迁户、受惠的“三线”企业职工无不拍手称赞。

  2015年,全省将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50.22万套,任务量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三,西部第一。其中,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5.28万套、城市棚户区改造34.49万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0.39万、垦区危旧房改造565户;新增住房租赁补贴1.16万户;基本建成任务17.02万套;分配14.54万套。

  桐木岭小区让住户居有所乐

  2月11日,贵阳天气一改往日的阴霾,暖风微醺,春节的气息在各处弥漫。沐浴在阳光中的桐木岭幸福小区公租房,透着一片安宁祥和。

  阳光穿过花窗,洒满了赵益林的客厅。阳台上,几盆绿色植物生机勃勃。屋内,暖意融融。73岁的赵益林立于桌前挥毫泼墨,忙着为小区的邻居们准备春联。

  洒金宣上,笔走龙蛇,浓浓的年味从春联上晕开。搁下笔,赵益林满意的点点头。他说,这样的日子说不出的舒坦。

  为给城市轨道交通“让路”,2013年10月,赵益林从世居的南明区搬到了桐木岭幸福小区。50平方米的公租房,格局清晰,“五脏俱全”。

  “小区条件很好,而且每个月只要200块房租。”对于幸福小区公租房,赵益林满是称赞。

  记者跟着赵益林的脚步在幸福小区转了转。

  小区道路干净整洁,花坛内,不知名的植物绿意盎然。小区幼儿园正对着赵益林的家,小区图书馆设在幼儿园二楼。赵益林说,天气温暖的时候,来小区图书馆看书的人络绎不绝。小区外不远处,花溪河支流静静流淌,河水清澈见底。夏天的时候,赵益林隔三差五便和邻居前来游泳。

  “在这儿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拥挤,很清净,出门不远就有菜场、超市、银行、医院,交通也很方便。”赵益林指着小区之外蜿蜒而过的大道告诉记者。

  在桐木岭公租房小区,居有所住只是最基本的保障。

  “为了让小区居民住得‘省心、放心、舒心’,贵阳市公共住宅投资建设集团在桐木岭小区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每年出资110万元用于小区管理。”成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项目主任赵忠献告诉记者,物管公司旨在让公租房住户住得舒适安心

  从赵忠献的介绍里得知,桐木岭公租房小区内多数住户是空巢老人、残疾人等。

  “我们物业管理公司会定期组织人员上门为这些特殊困难家庭打扫卫生、维修电器。现在正值冬季,用火安全是个大问题,小区保安也会抽时间检查他们家中的电路。”

  “小区还有很多活动哩。”赵益林告诉记者,他还在前不久的小区春节联欢会中表演了好几个节目。

  2014年,贵阳市委、市政府把住房保障民生工作列入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规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贵阳市已基本建成公租房46586套254.6万平方米;竣工35534套179.79万平方米,分配32056套,占竣工量的90.21%,完成投资26.56亿元。

  “保障性住房不仅仅要注重建设,更要注重管理。”这是贵阳市住房保障处始终坚持的一大原则。

  贵阳市保障房小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和谐社区、美丽家园”为目标,以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载体,以提升低收入家庭生活品质为重点,不断丰富保障性住房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内涵,积极构建“人性化、立体化”的保障性住房服务管理新模式。

  在公租房小区因地制宜建设“邻里中心”、商业服务场所、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开展就业培训进社区、法律服务进社区、道德讲堂进社区活动,增加小菜场、小超市、小理发店、小餐馆、小报刊等“五小”就业岗位,增强住房保障家庭的归属感、幸福感和尊严感。

  “近年来,市公共住宅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桐木岭保障房小区已资助困难住户就业、就医、子女读大学等近10人,资助金额近1.5万元;对小区内残疾人群等提供保洁、维修、采买等无偿志愿服务上百次;联合贵阳市总工会为纳入住房保障的家庭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市文化部门累计向保障家庭免费发放儿童话剧、相声文艺演出门票200余张。”透过赵忠献老人的介绍,记者感受到了桐木岭小区住户的幸福生活。

  棚户区改造搬得出住得下

  彭家湾棚户区是贵州省最大的棚户区,是贵阳市流动人口主要聚居地之一,名副其实的“城中村”。污水横流、垃圾成堆、蚊蝇肆虐、治安紊乱,这是曾经的彭家湾给人的印象。

  2010年7月,彭家湾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彭家湾棚户区开始了她的华丽转身之路。重生之中,昔日的彭家湾成了今日的花果园。

  跟花果园联系在一起的是“绿色生态小区”、“智能化楼宇、城市绿肺、地标性建筑”等颇具“高、大、上”感觉的词汇。

  “以BT建设模式,同步启动‘三横一纵五立交’的市政路网建设,建成以后的新城不仅能成为容纳4万余户的生态小区,还将成为贵阳市西向和南向交通转换和组织的重要节点。”贵阳市棚户区改造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春节之后,气温回升,暖风催得花早开。大红的灯笼、喜庆的春联、处处是浓浓的年味。花果园,已经成为贵州省棚户区改造的典型案例。

  “棚户区改造不仅要让居者有其屋,更要做好居民的安置和后续发展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勇说,棚户区改造要坚持百姓搬得出、住得下的理念。

  按照这一理念,贵阳市在棚户区改造中坚持优先解决居民的住房安置、培训就业、创业帮扶、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居民有房住、能工作、有保障,切实消除棚户区居民的后顾之忧。

  在渔安安井棚改项目中,200多名棚户区无业居民成为了物业管理公司员工,500多人被项目投资商聘用从事保安、物管、保洁等工作,找到了谋生出路。

  贵阳市观山湖城中村改造,以可持续的思路帮助居民解决生计问题。

  “我们采取户均240平方米的标准对村民进行安置,其中配套安置20平方米的商业,既解决村民居住问题,又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观山湖城中村改造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贵阳市还采取产城互动来解决“城中村”百姓的就业问题。把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把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作为推动工作的着力点,超前规划改造区域内教育、医疗、就业、交通、市场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配套功能,并以发展服务业为重点帮助安置家庭就业;推行“3个20万”政策帮助创办微小企业,支持有条件的群众创业。

  近年来,贵阳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政府让利、企业微利、群众得利”、“市统筹、区为主、同标准、快推进”的棚户区改造模式,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有效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收到了环境改善提升、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市民幸福指数提升的良好效果。

  2011年,贵阳市政府将197个项目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之中,改造面积达1794万平方米,建设总规模9585万平方米,涉及棚户区城中村家庭10万余户、约30万人。

  如今的贵阳市,棚户区正在加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城。

  走进花果园湿地公园,早开的鲜花散发的微微香气在空气若有若无。常青绿植掩映之下,孩童的嬉笑声四处回荡。若不是曾经的彭家湾住户介绍,谁曾想到这里曾经垃圾成堆。环顾四周,“花果园”之名名副其实。

  这得益于贵阳市棚户区改造坚持环境同步,把基础设施和项目开发捆绑实施。在改建过程中重点突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着力打造人与城镇、人与自然、城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生态家园。

  截至2014年7月底,贵阳市38个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安置房开工10487套,房屋征收累计签约10395户,占目标任务的92.4%。

  “三线”企业职工 “我终于有个家了”

  1966年,20出头的丁宝印和同事随七冶建筑公司从辽宁背井离乡来到遵义搞三线建设。几十年的劳作,城市在他们的汗水里一天天成长,丁宝印和同事却在遵义艰辛租房、“四处漂泊”。

  2014年12月27日,79岁的丁宝印搬进了遵义市忠庄河公租房,结束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漂泊史”。住进新家的丁宝印激动地告诉记者:“我终于有个家了。”

  2月11日,小年夜。丁宝印一家欢聚新家,忙碌着准备团圆饭。女儿和儿媳在厨房里忙碌着,北方的烙饼香味和着南方的香肠香味散在新家各个角落。客厅餐桌上,南方菜与北方菜交错摆着。

  看着新家,感受着团圆的温馨,丁宝印无比的感慨:“‘漂泊’了半生,住进这家里,心里才真正踏实了。”

  丁宝印向记者讲述了他近五十年的“漂泊史”:

  1966年,我和同事跟随公司来遵义搞三线建设。到来的时候,只见大片荒地上一个厂房和员工宿舍孤零零的立在那儿。石头砌墙、茅草盖顶、泥巴地,还只有6平方米多一点,屋内铺床,从屋檐支一个塑料棚做厨房。这就是职工宿舍了。

  一到雨天,雨水从屋顶漏下来,满屋的黄泥。冬天更是难过,风从石头缝隙吹进来,冷得直哆嗦。我们一家四口人在茅草屋里一住就是6年多。

  1972年,厂区学校搬迁,我们住进了废弃学校的教室里。从6平方米多的茅草屋搬进了30平方米的教室。教室被改成一个简单的卧室,学校走廊成了我们的“厨房”。卫生间离得老远。这房子一住就是20多年。

  1998年,在教育局工作的女儿终于分到了一套房子。我们一家人搬到了女儿的房子里,虽然挤了点,比之前的房子却是极大的改善了。

  日子才没过了几年,2006年,女儿的房子却要拆迁。我带着一家人开始了四处租房住的日子。

  好不容易租到的房子,过得一年多房东又收回了。那一段时间,我们一家像是无根的浮萍一样,从一处飘到另一处。

  我们心里都空落落的,总是害怕房东什么时候又让我们搬家。

  现在好了,总算有了个自己的家。

  简短的故事里,丁宝印几度哽咽。直到最后,他的脸上才有了些笑容。他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辛酸的日子总算是过去了。”

  2010年12月,贵州省冶金建设公司忠庄河廉租房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2014年8月,项目竣工,1096户办理了入住手续。

  截至2014年12月底,遵义市基本建成20490套保障性住房及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分配保障性住房21110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3033户,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公租房同样让贵州安吉航空精密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在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受益。

  半个多世纪前,一大批涵盖国防科技、能源、冶金、机械电子等的大型建设项目落户贵州。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干部职工在深山、深沟里,在筒子楼和“干打垒”中,为贵州经济发展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批“三线”企业或破产、或转让、或倒闭,无力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2014年4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突出帮扶三线企业,解决职工住房困难。针对“三线”企业明确提出了“三个倾斜”的原则:保障性住房房源计划倾斜;补助资金倾斜;基础配套设施倾斜。

  棚户区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何来?

  “依托政府信用组建了省级融资平台,以资金运用保本微利的开发性金融为棚户区改造‘供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勇回答说。

  截至2014年12月底,已实施“三线”企业棚户区改造6.86万套。至2020年,全省预计还将实施“三线”企业棚户区改造6.7万户,帮助更多的“三线”企业职工搬出深沟、出棚进屋。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