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别墅村”的别样大爱

  • 发布时间:2015-03-24 00:32:1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离江西省新余市市区约30多公里,渝水区水北镇,有一个全村皆为熊姓、叫做熊坑的小村庄。2014年1月,全村72户人家近300位村民在春节前全部住进了崭新的联排别墅。

  这样的"别墅村"在江西绝无仅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68栋联排别墅几乎全部来自村民熊水华等4人的捐献。

  去年3月,农民企业家熊水华荣登全国文明办颁发的"中国好人榜"。熊水华表示,他正在考虑在村里建立农业观光园,发展村里的产业。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这座赣西腹地的小村庄,试图还原"别墅村"的前前后后。

  "别墅村"今昔

  水北镇位于渝水之北,是四县(市)十乡(镇)的接合部,"茶叶之乡""米粉之乡",有"渝北第一镇"之誉,半丘陵平原地带。沿着乡村公路,从水北镇政府行驶约5公里,便见一座气势恢宏的"村中城"突兀而来。熊坑村到了。

  村口是一座巨大的牌楼,牌楼上端用隶书书写着"熊坑村"3个大字。牌楼一侧,是一口新挖的水塘,塘中立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整个村子被围在徽派风格的院墙里,一栋栋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的小洋房坐落在绿树丛中,村里还建有休闲广场、篮球场、社区活动中心、老年食堂等,好一幅美丽的新农村风景画。

  大学生村官、村委会副书记傅敏带着记者在村中闲逛。正值年关,村里有人陆陆续续从外面归来,广场和住宅前停了一些小车。有人家已经贴上了新春联。在一栋大门敞开的别墅前,老太太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去参观,三层小楼里的装修和陈设,一点儿也不亚于城里人。老人用当地方言述说着房子的来历和熊水华的善举,虽听不太懂,几乎每句话都需要傅敏翻译,但记者还是从她的笑声中感觉到老人自心里涌出的幸福。

  在村委会大楼的一堵墙上,有撰写着"二零一三年十二月"的"熊坑村创建农村精品社区简介",简略记述了别墅村的由来。上面写道:"熊坑村由于地处蒙河下游,地势低洼,一遇洪水,全村多处淹没,村民受灾严重,主要农作物减产减收,农村住房普遍陈旧……以水北商会会长熊水华为代表,为回报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慷慨解囊捐资共建熊家新村……"

  傅敏把记者带到村旁的蒙河边,和附近的农田作了个地势比较:"蒙河一发水,村里就受淹。"

  2010年5月,蒙河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水,熊坑村绝大部分房屋被冲毁、浸泡。在外创业成功的熊水华回到家乡,看到房子四零八落,路上污水横流,倍感心痛,产生了为村里捐资共建新村的想法。

  此前,村里有不少人曾多次建议发了财的熊水华在村里盖个别墅,但都被熊水华拒绝了。熊水华说:"要建就和大家一起建。自己住得舒服,乡亲们却住着旧房破房,心里不自在。"

  熊水华把这个想法和村里另外三个创业有成的村民熊水生、熊九仔、熊习生一商量,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响应。他们找到村干部,表达了捐资建新村的愿望。

  经过多次村民大会和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2012年3月,由宜春市建筑规划设计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的熊坑新村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占地26亩、在原地填高后的熊坑新村基本竣工。共拆除旧房4000多平方米,新建住房1.8万多平方米。熊水华捐资2620万元,熊水生捐资300万元,熊九仔和熊习生各捐资260万元;村民每户仅需缴纳3万元就可入住面积230余平方米、造价25万元以上的三层小洋楼,其中8户困难户免费,新房的所有权归农户所有。

  而为了解决村里公益事业所需经费,熊水华等还在村里建立了100万元的公益基金,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在老年食堂用餐全部免费。

  "中国好人"熊水华

  熊水华的善举,看似有些石破天惊,但却与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轨迹一脉相承。

  水北镇党委书记周金林告诉记者:"熊水华一直在做善事,这完全源于他的家教和回报家乡的情怀。"

  周金林介绍,熊水华成年前家境很一般,但父母却是村里出了名的好人、善人,经常想方设法接济邻里。耳濡目染,熊水华自小就养成了乐于助人的性格。

  今年60岁的熊水华20多年前以承包建筑工程起家,后在房地产领域取得成功,业务遍及全国多地。在他稍稍具有一些财富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别人。记者问熊水华:"是不是特别喜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不太善言语的熊水华回答:"应该是这样。"

  熊水华回忆,小时候,母亲常对他说:"人在世上要多栽花,少栽刺,多做好事常积德。"他把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从懂事开始,就一直关心邻里帮助乡亲。当他看到推土车的人上坡艰难时,总会主动帮上一把;一旦发现猪牛吃庄稼,也会自觉地跑去将它们赶走;哪怕自己只有一个苹果,也会把半个分给别的孩子吃。

  15岁那年,熊水华初中毕业跟着父亲学木匠,很快就精通了木工手艺。而后,他来到南昌一家木具加工厂做工。头脑活络的他从工厂的废木料中看到了商机,他将这些废木料以5分钱一根的价格买过来,加工做成铁锹把,每根可卖6毛5分钱,吃苦耐劳的他一天可以加工上百根。凭此,在那个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元的年代,他每个月却能赚到两千多元。

  "我能赚钱,但不太消费。"熊水华说,"那时候有了钱,我就借给急需用钱的朋友,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特别困难的,我干脆就不让他们还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具有敏锐眼光的熊水华果断地从木工改行承包基建工程。一开始赚了100多万元,但他并没有沉醉在个人的享乐中,而是把慈悲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群,把资金的使用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仅1991年、1992年两年间,熊水华就资助了困难群众65户,金额达130多万元。

  新世纪以后,熊水华的生意越做越大,资产也越来越多,他做公益的劲头更足了。蒙河大桥建设他拿出20万元、新桥小学校舍维修他捐资38万元、南岭村农家书屋建设他主动捐出50万元、熊坑村进村公路改造他慷慨解囊130万元……这些年,他个人共计捐资达3200余万元。

  除了捐赠,熊水华还带领和帮助更多人共同富裕。他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他所经营的企业及建筑工地凡需要招聘员工,先请困难户。2007年下半年,有两人因家庭困难,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熊水华求援,希望能帮助找点儿事做。那时,熊水华正准备开发赣南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当了解到他俩的情况后,很爽快地答应他们一人承建一幢商品房。在熊水华的帮助下,他们不仅摆脱了贫穷,而且在城里买了房子和车子,并成了小有成就的老板。

  熊水华还经常为企业提供资金援助,解决产品销路困难。有一年,新余一家农业公司成立不久,急需资金200万元,公司老总找到熊水华求助,他当即答应了来者的请求,很快将资金汇去,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在新余市,只要一提到熊水华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他成了新余公益事业的一张名片。

  2013年,熊水华担任新余市工商联副主席、新余市总商会副会长,并当选为新余市水北商会会长。在他的感召下,新余市工商联、水北商会涌现了一大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企业家。

  熊坑村的未来

  在熊坑新村,还有一块空地。傅敏介绍,这里计划以后建一栋小高层,以便小孩子们长大以后成家立业使用。

  熊水华等的眼光的确看得很远。他们计划中的农业观光园,将以苗木、花果为主,一方面苗木、花果本身可以带来较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他们还希望借此锦上添花将村庄发展成一个旅游点。

  "这里离仙女湖景区不远,可以联动旅游。苗木、花果,还有水北传统的茶叶、米粉等农产品,都可成为旅游产品出售。老人们平时莳是弄花果苗木,还可颐养天年。一举多得啊。"傅敏这样说。

  而熊水华则告诉记者,熊坑村人均只有四分地,靠单纯的农业产出显然难以为继。虽然多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很多都跟着他们在外面搞基建,但这未必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现在村里人住好了,还不够,还应该寻找可持续的产业支撑,建设现代化的新农业、城镇化的新农村、职业化的新农民,走土地流转产业化道路,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道路,走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道路。"如果是这样,我们才真正建立了一个'熊坑模式',打造了一个生态宜居幸福的熊坑新村。"

  另一方面,水北商会的壮大也或可为熊坑村的发展助一臂之力。两年多前成立的水北商会,是江西全省首家市级乡镇商会,商会会员已由成立时的252名发展至目前的330名,商会及会员广泛涉足建筑与房地产、贸易、村镇银行、电子商务、金融合作社等领域。

  "更好地激活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熊坑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水北镇党委书记周金林信心满满。

  >>采访手记

  熊坑村的变迁,国内罕见,江西仅见。"中国好人"熊水华的奉献与大爱,让人感动,让人震撼!

  春节前行走在熊坑村和水北镇,记者时时被一种大爱的力量包围。时至今日,依然难忘熊坑人脸上的笑意,难忘水北人对熊水华的赞誉,也难忘"别墅村"的恢宏气势带来的视觉冲击。

  而尤其难忘的,是熊水华那份质朴的无私。事实上,即便在江西,熊水华也远远算不上一线富豪,他的捐献在他的资产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一点在慈善意识还很弱的江西弥足珍贵,他提供了一个先富带共富的经典范本。而这一切的背后,只是源于他"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和对故乡质朴的乡情。

  熊水华很低调,不太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和有关部门的表彰,能推掉的都尽可能推掉。他总是说:"这没什么啊。难道不是应该做的吗?"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熊水华的独特价值。

  不唯如此,熊水华的价值还在于"榜样的力量"正在或将会带动更多的富人参与新农村建设,以使在国家转型中一度落伍的农村有可能快一些赶上中国前行的步伐。熊坑村其他几位老板对他的响应,熊坑村周边也有村庄想复制这种模式,水北商会正有意参与熊坑新村的未来发展,便是证明。

  "没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就永远谈不上现代化!"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正是我们这个古老大国最重要的宏大叙事。我们还有很多凋敝的乡村;即便是已经成了"别墅村"的熊坑村,离真正的现代化还有很多距离,缺乏现代农业等等。显然,要改变这些,光靠农村自身和个别"好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社会资金的参与,更需要国家财政的输血和造血。

  祝福熊坑!祝福中国!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